《廣瘟疫論》

明 吳又可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一辨氣

風寒氣從外收斂入內,病無臭氣觸人,間有作臭氣者,必待數日轉陽明腑證之時,亦只作腐氣,不作屍氣。瘟疫氣從中蒸達於外,病即有臭氣觸人,輕則盈於牀帳;重則蒸然一室,且專作屍氣,不作腐氣。以人身臟腑氣血津液生氣則香,得敗氣則臭。瘟疫,敗氣也,人受之,自臟腑蒸出於肌表,氣血津液逢蒸而敗,因敗而溢,溢出有盛衰,充塞有遠近也。五行原各有臭氣∶木臊、金腥、心焦、脾香、腎腐。以臭得其正,皆可指而名之。若瘟疫,乃天地之雜氣,非臊、非腥、非焦、非腐,其觸人不可名狀,非鼻觀精者,不能辨之。試察廁間糞氣與凶地屍氣,自判然矣。辨之既明,治之毋惑。知爲瘟疫而非傷寒,則凡於頭痛發熱表證,不得誤用辛溫發散;於諸裏證,當清、當下者,亦不得遲迴瞻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