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遠端骨髓炎切開引流

骨與關節感染的手術 手術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手術 醫療技術名 小兒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ǔ gǔ yuǎn duān gǔ suǐ yán qiē kāi yǐn liú

2 英文參考

incision and drainage for osteomyelitis of distal femur

4 分類

小兒外科/骨與關節感染的手術/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手術

5 ICD編碼

77.15

6 概述

股骨遠端骨髓炎切開引流用於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手術治療。

骨與關節感染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對於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治療和預後都表現出相當大的困難。骨與關節感染主要包括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骨與關節結核

骨髓炎是由感染微生物引起的骨的炎症骨髓炎可以是侷限性的,也可以經骨傳播而累及骨髓、骨皮質、骨膜和骨周圍的軟組織。根據感染的機制,骨髓炎可分爲外源性和血源性兩類(血液供應示意圖12.32.1.3-0-1)。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最常見的骨感染類型,在兒童中常見。血源骨髓炎是因身體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竈,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或軟組織膿腫,在人體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致病菌經血路播散到骨組織而形成的化膿性感染。常見的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B組鏈球菌大腸桿菌,而布氏桿菌厭氧菌比較少見。兒童血源骨髓炎發生長骨幹骺端,主要由於該部爲終末血管,且血管豐富和有大量血竇,使血流速度相對緩慢,因此,由血路而來的致病菌易在該部位停留、繁殖。如果機體抵抗力增強,致病菌毒力較低時,在局部形成局竈性膿腫Brodie膿腫),否則膿腫擴散,形成急性骨髓炎(圖12.32.1.3-0-2)。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先在骨膜下形成膿腫骨膜膿腫剝離後,使該部骨皮質表層失去血液供應,引起骨缺血性壞死。同時也由於骨膜下膿腫經Haversian管或Volkman管進入骨髓腔,使髓腔內滋養血管及其分支受感染,形成炎症反應,滋養血管內形成血栓、栓塞,加速局部骨壞死發生。在化膿和死骨形成的同時,病竈周圍的骨膜炎症充血滲出液刺激而產生了新骨,包圍於原骨幹之外,形成骨外殼,或稱“骨痂”。新形成的骨殼,由於炎症繼續存在,骨殼本身亦遭破壞,骨殼不規則並形成許多孔道,這些孔道與皮下組織皮膚穿通,形成竇道。骨膿腫以及小的死骨塊,可隨竇道自行排出體外,但較大的死骨不能被排出,也不能被吸收,形成骨異物存在,致使膿腫不能癒合。感染長期存在,因而是形成慢性骨髓炎的病變基礎,當身體抵抗力減弱或引流不暢時,又可發生慢性骨髓炎急性發作(圖12.32.1.3-0-3)。

7 血源骨髓炎臨牀分型

根據病程長短和臨牀表現,將血源骨髓炎分爲3型:①急性骨髓炎:系指骨感染初期階段,局部嚴重腫脹,疼痛,並引起高熱白細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全身中毒症狀與體徵。Trueta(1959)基於病人年齡將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分爲3個亞型:嬰幼型,由於2歲以下兒童的骨生長板具有屏障作用,可阻滯幹骺端膿腫直接侵犯骨骺。又因幹骺端皮質較薄,使幹骺端膿腫易穿破幹骺端骨皮質,形成骨膜下膿腫,而不沿髓腔擴散,並保留骨內膜血運,因此,無死骨形成,並很少遷延成慢性骨髓炎。但易引起肢體短縮和成角畸形。然而,由於2歲以下兒童的幹骺端血管與骨骺血管有交通支,幹骺端處的細菌可通過交通支,引起骨骺感染,進而導致化膿性關節炎兒童或青少年型,2~12歲兒童的骨生長板仍可防止幹骺端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骺,但其骨皮質較厚而不易穿破,使幹骺端膿腫沿髓腔擴散到骨幹部,並破壞骨內膜血運。同時,骨外膜較厚,往往形成大塊死骨和轉化成慢性骨髓炎。然而由於骨生長板逐漸發育成熟,使幹骺端和骨骺血管交通支中斷,因此,此組兒童很少發生骨骺感染。成人型,當骨生長閉合後,急性骨髓炎的發病率則顯著減少。此外,因骨膜與骨皮質緊密相連,使骨膜下膿腫擴散緩慢,所以不易形成骨壞死,但骨皮質局部破壞可引起病理骨折。②亞急性骨髓炎:其臨牀表現爲隱匿出現的疼痛,不伴全身症狀,病人體溫正常或輕度升高。由於缺乏系統症狀和體徵,感染經常在2周或更長的時間內不被發現。診斷主要依據可疑的臨牀表現和X線影像表現來確定。骨組織破壞性病變內有大量感染肉芽組織,但無死骨和膿腫,有時須依靠活檢除外骨腫瘤後方可明確診斷。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一般認爲,這種症狀較輕的病變過程可能與病人機體抵抗力較強,細菌毒力較低或在症狀出現前應用抗生素有關。根據Gledhill提出並由Roberts等改良的分類方法,將亞急性骨髓炎病變分爲6型:Ⅰ型,病變位於幹骺端中部;Ⅱ型,病變位於幹骺端,但病竈爲偏心性,伴有皮質骨破壞;Ⅲ型,骨幹皮質骨膿腫形成;Ⅳ型,骨幹髓腔內膿腫形成,無皮質骨破壞,但伴有骨膜反應;Ⅴ型,爲原發性骨骺骨髓炎;Ⅵ型,爲穿過骨骺的亞急性感染(圖12.32.1.3-0-4)。③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遷延而來,此時全身症狀消退,但骨組織局部病竈可見膿液,死骨和感染肉芽組織。臨牀上表現爲病變部位間歇性急性發作,且往往有皮膚竇道和軟組織膿腫形成。

8 血源骨髓炎治療原則

血源骨髓炎需要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包括應用抗生素與全身支持療法,局部休息制動和外科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清除膿腫,摘除死骨,清除局部壞死組織修復組織皮膚缺損,特別是近年來顯微外科技術的應用,發展了很多皮瓣和肌皮瓣,爲修復組織皮膚缺損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術方法則根據其臨牀類型和病人具體情況決定。但是,無論選用哪種手術方法,手術前後都應做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然後選擇有效的抗生素靜脈輸入,持續給藥3~4周後,改用口服抗生素1~2個月。對於典型的亞急性骨髓炎,推薦的治療方案是給予合適的抗生素6周;對於侵襲性的病變,或者診斷尚存在疑問時,建議進行病竈活檢刮除術,並選擇合適的抗生素抗生素治療時間要夠長,否則易致感染復發或形成慢性感染慢性骨髓炎多須外科治療,包括徹底的清創、死骨切除以及感染瘢痕化的骨質和軟組織的切除,從而通過建立一個有活力的、血液循環良好的環境來消滅感染

化膿性關節炎是由化膿性細菌引起的關節腔感染,往往會造成關節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嚴重者導致病理性脫位關節強直血源性者在兒童發生較多,尤其1歲左右的幼兒更爲多見,常爲敗血症的併發症,也可因手術感染關節外傷感染關節火器傷所致。近年來因開放性損傷引起的化膿性關節炎有增多的趨勢,應引起重視。致病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受累的關節多爲單一肢體大關節,最常受累者爲髖、膝關節。

化膿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是既要減輕或消除全身中毒症狀,又要力爭保全關節結構功能。因此本病的治療應包括:①全身應用抗生素和對症支持;②受累肢體的休息和適當制動;③急性期及時切開引流;④晚期矯正關節和肢體的畸形。值得強調指出的是,經48h靜脈輸入抗生素治療後,關節腔穿刺吸出液呈膿性者,應施急診手術切開引流,以挽救關節結構功能

9 適應

股骨遠端骨髓炎切開引流適用於:

1.急性股骨骨髓炎,經保守治療後症狀未見好轉者。

2.股骨骨髓炎有明顯死骨與竇道形成者。

10 術前準備

1.局部穿刺吸膿並做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

2.採取靜脈輸入大劑量抗生素,在藥敏試驗之前選擇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B組鏈球菌有效的抗生素聯合應用。

11 麻醉體位

硬脊膜外麻醉或全麻。側臥位或患側墊高。

12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見示意圖(圖12.32.1.3-1,12.32.1.3-2)。

13 手術步驟

13.1 1.切口

沿大腿外側,膝關節上5cm做一縱形切口,長7~10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在髂脛束與股外側肌之間進入即可顯露病竈(圖12.32.1.3-3)。

13.2 2.切開及顯露

縱行切開骨膜,自股骨後外側縱行切開骨膜,向股骨後外側做骨膜下剝離,顯露股骨病竈,切忌向股骨前側剝離骨膜,避免誤入髕上囊(圖12.32.1.3-4)。

13.3 3.骨皮質鑽孔開窗

用骨鑽沿股骨病竈縱軸鑽4~5個孔並直達骨髓腔,鑿開骨皮質形成骨窗,吸出膿液及摘除死骨,徹底刮除炎性肉芽組織,進行徹底的病竈清除(圖12.32.1.3-5)。

13.4 4.切口的處理

用鹽水反覆沖洗病竈後,根據局部條件,可採取一期閉合切口,放置閉式沖洗和負壓吸引,或者用凡士林紗布鬆散填充骨腔,引流膿液和滲液。待膿液和滲出明顯減少時二期閉合切口(圖12.32.1.3-6)。

14 中注意要點

股骨遠端骨髓炎,由於此部位膿腫後側的骨膜可被完全掀起,影響股骨下端血液供應而易形成大段死骨。同時膿液穿破骨膜,在後部軟組織內形成大塊瘢痕與膕窩部血管神經粘連,所以手術難以達到病竈清除的目的。死骨和竇道的存在,增加了手術時難度。

15 術後處理

股骨遠端骨髓炎切開引流術後做如下處理:

1.用下肢石膏後託外固定,保持患肢局部制動休息。

2.若採取凡士林油紗填充,保持傷口開放者,應及時更換敷料,密切觀察局部滲出以及肉芽組織生長情況。當傷口滲出明顯減少、肉芽組織生長良好時,可採取遊離植皮或旋轉皮瓣消滅創面。

3.術後靜脈輸入敏感抗生素,並及時補充水、電解質營養物質,改善全身情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