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正常值
結晶共分7型。
Ⅰ型:典型的羊齒植物葉狀結晶。
Ⅲ型:爲極細小的結晶,分支極少,有的似金魚草。主要見於停經後期求偶素低落時。
Ⅳ型:結晶比較模糊,形似腐敗的樹枝葉。主要在排卵後出現,片上見有橢圓形或棱形物體和白細胞。
11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1)月經期第5~7天:量極少,質稠,混濁,在載玻片上的乾燥標本中,僅見到許多白細胞和不成形的黏液。
(2)排卵前期(卵泡期,週期第6~8天到第14天左右):量逐漸增多,質稀薄而透明,高舉時狀似蛋清樣,拉力增加,可以拉到10cm左右,結晶從Ⅲ型發展到Ⅰ型。
(3)排卵後期(黃體早期、自週期第14天左右到20~22天):量少,質轉稠,透明度明顯減低,結晶模糊呈Ⅳ型。結晶帶外側見橢圓體,到結晶消失時只見橢圓體。
(4)月經前期(週期第22~28天,即黃體中晚期):黏液濃稠,混濁,粘性增加,結晶完全消失。載玻片上只見到排列成行的橢圓體,在月經前期1~2天, 偶有非典型結晶出現。
(5)妊娠期:黏液量少,質呈黏稠凍樣,可見到從Ⅰ型演變到Ⅵ型的過程,或發現典型橢圓體後持續兩星期以上而無月經來潮。如妊娠期見到不典型結晶,提示有先兆流產的可能。如有習慣性流產史者,妊娠後一直不出現Ⅰ型結晶,表示妊娠預後良好。
(6)在閉經患者中,如見到宮頸黏液有正常週期性變化,說明其卵巢功能良好,而閉經的原因可能是在子宮。
(7)測定體內卵巢分泌情況,觀察正常月經中結晶的週期變化是否有一定規律。在月經週期中分泌求偶素高時,宮頸黏液即漸析出羊齒結晶,在行經期,羊齒結晶消失,經後開始少量出現,經後14天左右是排卵期,含量最多,最易找到,以後又逐漸消失。
(8)臨牀上主要用於觀察各種卵巢分泌消失的疾病,以指導診斷及治療;同時可作爲排卵期,妊娠及先兆流產預後的診斷參考。妊娠後羊齒結晶應逐漸消失,如1~2個月後仍不消失,則有先兆流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