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解酲湯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gě huā jiě chéng tāng

2 脾胃論》卷下:葛花解酲湯

2.1 別名

葛花解酒湯((普濟方》卷一六四引《醫方大成》)、解酲湯(《脈因證治》卷下)。

2.2 處方

蓮花青皮(去瓤)0.9克 木香1.5克 橘皮(去白)人蔘去蘆豬苓(去黑皮)白茯苓各4.5克 神曲(炒黃)澤瀉生薑 白朮各6克 白豆蔻葛花 砂仁各15克

2.3 製法

上藥爲極細末,和勻。

2.4 功能主治

分消酒溼,溫中健脾。治嗜酒中虛,溼傷脾胃,頭痛心煩眩暈嘔吐,朐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大便泄瀉

2.5 用法用量

每服10克,用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除。

2.6 備註

方中葛花獨入陽明,解酒醒脾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溼,使酒溼之邪從小便而出;砂仁白蔻仁青皮橘皮木香乾薑溫中健脾行氣和胃人蔘白朮補氣健脾神曲解酒化食。諸藥同用,共奏分消酒溼,溫中健脾之功。

2.7 摘錄

脾胃論》卷下

3 普濟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葛花解酲湯

3.1 處方

葛花5錢,白豆蔻5錢,砂仁5錢,木香5錢,神曲5錢,幹葛2錢,陳皮2錢,白朮2錢,青皮2錢,白茯苓2錢,澤瀉2錢,豬苓1錢5分,人蔘1錢5分,甘草3錢。

3.2 製法

上爲細末。

3.3 功能主治

酒積毒。主宿食酒傷,胸膈滿悶,口吐酸水,惡食嘔逆;及年遠日久,酒疸面眼俱黃,不思飲食。

3.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臨臥沸湯調服。汗出立效,不損元氣

如瀉者,加豆蔻(煨)2錢。

3.5 摘錄

普濟方》卷一七二引《德生堂方》

4 內外傷辨》卷下

4.1 方名

葛花解酲湯

4.2 別名

葛花解酒湯、解酲湯葛花湯

4.3 組成

白豆蔻仁5錢,縮砂仁5錢,葛花5錢,幹生薑2錢,神曲(炒黃)2錢,澤瀉2錢,白朮2錢,橘皮(去白)1錢5分,豬苓(去皮)1錢5分,人蔘去蘆)1錢5分,白茯苓1錢5分,木香5分,蓮花青皮(去穰)3分。

4.4 功效

分消溼熱,溫中健脾

4.5 主治

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或酒積,以致口舌生瘡,牙疼泄瀉,或成飲癖

4.6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

4.7 製備方法

上爲極細末,和勻。

4.8 各家論述

1.《醫方考》:葛花之寒,能解酒中之毒;茯苓澤瀉之淡,能利中酒之溼;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陳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滯;生薑所以開胃止嘔神曲所以消磨炙膩;而人蔘白朮之甘,所以益被傷之胃爾。
2.《杏苑》:用葛花解酒毒;以神曲砂仁白豆蔻等消宿食茯苓豬苓澤瀉等利小便,導溼熱人蔘白朮補中健脾生薑陳皮青皮木香等行鬱氣而除痞悶。
3.《醫方集解》:此手足陽明藥也。過飲無度,溼熱之毒積於腸胃,葛花獨入陽明,令溼熱肌肉而解,豆蔻砂仁辛散解酒,故以爲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乾薑調氣而溫中,青皮陳皮除痰而疏滯,二苓、澤瀉能驅溼熱小便出,乃內外分消之劑,飲多則中氣傷,故又加參、術以補其氣也。
4.《馮氏錦囊·雜症》:曲糵之積,令人腹痛,蓋中州受傷,氣逆溼鬱也。豆蔻砂仁逆氣有功,且兼辛散之力,葛花獨入陽明,令溼熱之毒從肌肉而解,故以三味爲君,解上焦之酲也;茯苓豬苓澤瀉溼熱之毒從小便而出,故以三味爲臣,解下焦之酲也;參、術、木香、二皮、乾薑中氣賴以調和,溼熱搗其巢穴,解中焦之酲也。

4.9 附註

葛花解酒湯(《醫方大成》卷三)、解酲湯(《脈因證治》卷下)、葛花湯(《不知醫必要》卷三)。本方改爲丸劑,名“葛花解酲丸”(見《丸散膏丹集成》)。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