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tranguria due to chyluri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unctuous strangur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膏淋(stranguria due to chyluria[1]、unctuous strangury[2])爲病名[3]。五淋之一。又名肉淋[3]。是指以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膏脂爲主要表現的淋證[3][3]。膏淋多因腎虛不固或溼熱蘊蒸下焦所致[3]。
4 膏淋的症狀
膏淋實證患者: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置之沉澱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或夾有凝塊,或混有血液,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4][5][6]
膏淋虛證患者:病久不已,反覆發作,淋出如脂,澀痛反見減輕,但形體日漸消瘦,頭昏無力,腰痠膝軟,舌淡,苔膩,脈細弱無力。[6][6][6]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於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
《證治要訣·淋閉》:“有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便中有如鼻涕之狀,此乃精液俱出,精塞竅道,故便欲出不能而痛……此即膏淋。”
6 證候分析
實證是溼熱蘊結下焦的表現:溼熱下注,氣化不利,脂液失於約束,故見小便混濁如米泔水,尿道熱澀疼痛等實證。[6][6][6]
虛證是脾腎兩虛(以脾虛爲主)的表現:如日久反覆不愈,腎虛下元不固,不能制約脂液,脂液下泄,故見淋出如脂,形瘦、頭昏乏力、腰痠膝軟等虛證。[6][6][6]
8 膏淋的辨證分型
8.1 膏淋·溼熱下注證
膏淋·溼熱下注證(unctuous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6])是指溼熱之邪侵及膀胱,以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膏脂,尿頻急淋漓澀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膏淋證候[6]。
8.2 膏淋·脾虛氣陷證
膏淋·脾虛氣陷證(unctuous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qi collapse and spleen deficiency[6])又稱膏淋·中氣下陷證,是指脾氣虛弱,中氣下陷,以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膏脂,神疲乏力,頭暈食少,腹脹便溏,或脘腹墜脹,食後益甚,或便意頻數,舌淡苔白,脈緩弱等爲常見症的膏淋證候[6]。
8.3 膏淋·腎陰虛證
膏淋·腎陰虛證(unctuous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6])是指腎陰虧虛,以淋出如膿,腰膝痠軟,潮熱盜汗,頭昏乏力,遺精,質嫩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膏淋證候[6]。
8.4 膏淋·腎陽虛證
膏淋·腎陽虛證(unctuous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ang deficiency[6])是指腎陽虧虛,以淋出如脂,腰膝痠軟,頭昏乏力,舌淡,脈細弱無力等爲常見症的膏淋證候[6]。
9 膏淋的治療
9.1 方藥治療
9.1.1 方一
膏淋實證治宜清熱利溼,分清泄濁;膏淋虛證治宜補虛固澀[6]。
膏淋實證可用程氏萆薢分清飲[備註]程氏萆薢分清飲(《醫學心悟》):萆薢、車前子、茯苓、蓮子心、菖蒲、黃柏、丹蔘、白朮加減治療。方中萆薢、菖蒲清利溼濁;黃柏、車前子清熱利溼;白朮、茯苓健脾除溼;蓮子芯、丹蔘以清心活血通絡,使清濁分,溼熱去,絡脈通,脂液重歸其道。若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小便挾血者,加小薊草、藕節、茅根。[6]
膏淋虛證可用膏淋湯[備註]膏淋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山藥、芡實、龍骨、牡蠣、生地黃、黨蔘、白芍。方中黨蔘、山藥補脾;地黃、芡實滋腎;龍骨、牡蠣、白芍固澀脂液。[6]
若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合七味都氣丸[備註]七味都氣丸(《醫宗已任篇》):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五味子,益氣升陷,滋腎固澀。[6]
9.1.2 方二
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飲(程鍾齡《醫學心悟》)加減處方:萆薢30克,石葦20克,黃柏12克,車前子15克,石菖蒲10克,蓮子心12克,茯苓12克,滑石30克,丹蔘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病腎虛下元不固者,可選用膏淋湯(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減:黨蔘、山藥各30克,熟地黃、芡實、白芍、菟絲子、山萸肉各15克,龍骨、牡蠣20克,炙甘草6克。
9.1.3 方三
膏淋的治療宜補益脾腎,固澀脂液爲主[6]。方用鹿角霜丸、菟絲子丸、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等[6]。
膏淋因溼熱蘊蒸下焦所致者[6]。尿出時灼熱,澀痛較虛症明顯[6]。《醫碥·淋》:“膏淋,溼熱傷氣分,水液渾濁,如膏如涕如米泔。”治宜清利溼熱爲主[6]。方用萆薢飲、八正散、海金沙散等[6]。
9.1.4 中成藥
萆薢分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
9.1.5 單方驗方
乳糜尿方(賴天松等《臨牀奇效新方》)處方:石葦、萹蓄、萆薢、劉寄奴、雞血藤各30克,茯苓、生地黃各12克,紅花10克。水煎服。
9.2 飲食療法
9.2.1 實證
9.2.1.1 治法
9.2.1.2 推薦食材
膏淋實證患者建議食用車前子、茯苓、蓮子心、小薊、藕節、白茅根等[6]。
9.2.1.3 推薦食療方
1.小藕蓮車湯:小薊15~30g,蒲公英15~30g,藕節50~100g,車前子15~3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食用煎煮後的汁液。
2.小英花茶:小薊15g,蒲公英15g,金銀花10g,泡水代茶飲。
9.2.2 虛證
9.2.2.1 治法
9.2.2.2 推薦食材
膏淋虛證患者建議食用黨蔘、山藥、芡實、牡蠣、黃芪、大棗等[6]。
9.2.2.3 推薦食療方
1.實山參:湯芡實I5~30g,山藥50~100g,黨蔘15g,茯苓50~10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食用煎煮後的汁液。
9.3 鍼灸治療
9.3.1 方一
選穴:以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膀胱俞、中極、腎俞、命門、陰陵泉、三陰交穴。淋證以膀胱氣機不利爲主,故取膀胱俞、中極以疏利膀胱氣機。腎俞、命門補腎固澀。三陰交、陰陵泉實者分清泌濁;虛者滋補脾腎,以達補虛固澀之功。
9.3.2 方二
10 關於淋證
淋證(stranguria[7][7])爲病名[7][8]。是指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8][8]。又稱淋瀝[8]。
淋證的病因以膀胱溼熱爲主,病位在腎與膀胱,初起多邪實之證,久病則由實轉虛,亦可呈現虛實夾雜的證候,其臨牀症狀有二類,一類是膀胱氣化失司引起的證候;一類是各種淋證的特殊症狀,前者是診斷淋證的依據,後者是區別不同淋證的特徵。應與淋證進行鑑別的病證有癃閉、尿血、尿濁等。[8]
根據病因病機和症狀不同,淋證分爲熱淋、石淋、氣淋、血淋、膏淋與勞淋六種類型,在辨證時,除要辨明不同淋證的特徵外,還要審察證候的虛實。初起溼熱蘊結,以致膀胱氣化失司者屬實,治宜清熱利溼通淋,佐以行氣。病久脾腎兩虧,膀胱氣化無權者屬虛,治宜培補脾腎。虛實夾雜者,宜標本兼治。並根據各個淋證的特徵,或參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濁等。鍼灸治療本病急性期可迅速緩解疼痛。對尿路中、下段結石,針刺後排石效果較好,而尿路上段和腎盂、腎盞部位的結石則應採取綜合療法。若淋證併發嚴重感染,腎功能受損,或查知結石體積較大,鍼灸難以奏效,則採用其他療法。患膏淋、勞淋而氣血虛衰者,應適當配合中藥以補氣養血。[8][8]
各種淋證之間,彼此又有一定的關係,表現在轉歸上,一是虛實的相互轉化,在不同淋證之間和同一淋證的本身都存在這種情況。二是各種淋證之間的相互轉化。也可二種淋證或虛實同時並見。認識這種轉化,對臨牀有實際指導意義。[8]
現代醫學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結石、結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有類似六淋證候者,可參考淋證施治[8]。
詳見淋證條。
11 參考資料
-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01.
- ^ [4]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3.
- ^ [5]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33-238.
- ^ [6]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92-95.
-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47.
- ^ [8]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