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概述
改良乳突根治術是在清除乳突腔、鼓竇入口及上鼓室病變組織的前提下,不損傷或少損傷中、下鼓室內結構,從而保持或增進人聽力的一種手術方法。這是在乳突根治術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的術式,術中不保留外耳道後壁的完整性,屬“開放式”手術,要求徹底清除上鼓室、鼓竇和乳突腔病變組織,儘量保持聽骨鏈的完整,不觸動中、下鼓室,以保持或增進聽力。由於鼓室成形術日益廣泛應用,在施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時多同時行鼓室成形術。此外,尚可根據病情行上鼓室鑿開術、上鼓室-鼓竇鑿開術的同時行鼓室成形術,因此,手術者應熟練掌握改良乳突根治術,術中根據不同病變情況,適當採用不同的術式。
8 適應證
改良乳突根治術適用於:
1.膽脂瘤侷限於上鼓室、鼓竇,中、下鼓室正常或炎症不重,鼓膜鬆弛部穿孔或後上方邊緣性穿孔,聽力較好或保持在應用水平的傳導性聾者。
2.慢性單純型或骨瘍型中耳炎,持續流膿,膿液主要來自上鼓室或鼓竇,不適宜做鼓室成形術,對側耳聽力極差或已行乳突根治術,欲保持此耳原有聽力者。
3.上鼓室內吸性膽脂瘤,中、下鼓室自行封閉者。
10 術前準備
1.靜滴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根據病人全身情況予以輸液等對症處理。
2.剃去術側耳周5cm區域的毛髮,女病人應將頭髮結辮、梳向對側。清潔及用75%乙醇消毒耳廓及耳周皮膚。
4.術前半小時口服異戊巴比妥納0.1~0.2g或苯巴比妥0.06~0.09g。全麻者按全麻常規準備及用藥。
5.術前仔細閱讀X線或CT片,瞭解乳突氣化程度、骨質破壞情況及乙狀竇位置等。
6.術前應行純音測聽,瞭解聽力情況。
11 麻醉和體位
成人一般用局麻。手術不合作者及兒童用全麻。全麻者切口亦注射加腎上腺素的1%普魯卡因,以減少切口出血。局麻以神經阻滯麻醉爲主,切口及其周圍局部浸潤麻醉。局麻:藥物常用1%~2%利多卡因或2%普魯卡因加1‰腎上腺素適量(1ml加1滴)。
1.於外耳道四壁骨與軟骨交界處皮下注射,深達骨膜,慢慢浸潤到鼓環,以皮膚發白爲度,阻滯麻醉耳顳神經內外支及迷走神經耳支。
2.於耳廓附着部後方約1~1.5cm處相當於耳後切口上、中、下3點刺入,依次向上、下方皮下及骨膜下注藥,再於乳突尖與耳垂後溝連線的中點以及乳突後緣分別皮下注藥,阻滯麻醉耳大神經及枕小神經耳支,見本卷解剖部分。
12 手術步驟
2.分離骨膜 自切口分離骨膜,暴露乳突骨皮質及外耳道上壁及後壁,直達鼓切跡與鼓環。
(1)自鼓切跡去除上鼓室外側壁,切斷骨橋:適用於上鼓室、鼓竇病變範圍較廣,聽骨鏈部分受侵蝕,中鼓室部分病變、聽力較好者。以細彎探針自鼓切跡輕探入上鼓室,探其深度範圍,逐層磨(鑿)除上鼓室外側壁,使上鼓室開放,自鼓竇入口向後暴露鼓竇,乳突的處理同“乳突根治術”。磨低骨部外耳道後壁(圖9.2.2.6-1)。
(2)自鼓竇入口去除上鼓室外壁,保留骨橋:適用於鼓膜鬆弛部小穿孔,病變侷限於上鼓室,聽骨鏈完整或鼓膜與中、下鼓室粘連,聽力良好者。鼓竇與乳突處理同乳突根治術。自鼓竇入口由後向前磨(鑿)去上鼓室外壁,至暴露砧錘關節及接近上鼓室前壁。削薄磨低外耳道後壁形成骨橋。骨部外耳道後下壁外段也應磨低。
4.清除病變組織 鼓竇、乳突病變的處理同“乳突根治術”。處理上鼓室病變的原則是儘量保留完整聽骨鏈或部分聽骨鏈,減少對聽骨的損傷,以保持原有聽力。以細針分離聽骨周圍組織,觀察砧鐙關節是否連接,一般砧骨長腳常有壞死,分離砧錘關節後,取出殘餘砧骨(圖9.2.2.6-2)。自錘骨頸剪去錘骨頭(圖9.2.2.6-3)。暴露匙突及鼓膜張肌肌腱(圖9.2.2.6-4)。磨開面神經隱窩,清除面神經隱窩病變(圖9.2.2.6-5)。以小刮匙、尖針及耳咬鉗清除上鼓室及聽骨周圍的膽脂瘤上皮及肉芽、如中鼓室正常或已粘連封閉,不要分開及損傷中鼓室黏膜。
5.做外耳道皮瓣,移植皮片,修補鼓膜 切開翻轉外耳道皮瓣方法多種,術中根據病變情況靈活應用。常用有:①自外耳道前上壁切開;②自外耳道後上壁切開;③自鼓膜穿孔處由外向內切開。
後壁或後上壁皮瓣翻轉入乳突腔,穿孔及缺皮區植入裂層皮片,或穿孔內襯入顳肌筋膜、骨膜以修補穿孔;或將穿孔對合,缺皮區植皮(圖9.2.2.6-6)。植皮取自術側大腿內側或耳後,爲斷層皮片,皮片表面覆蓋凡士林紗布,皮片貼於鼓膜穿孔、上鼓室及其上壁、鼓竇、鼓竇入口及乳突缺皮區外。手術結束前檢查鼓膜或移植物使與鐙骨頭相連接(圖9.2.2.6-7)。
14 術後處理
1.注意術後有無面癱、眩暈、噁心、嘔吐,如出現眩暈、噁心、嘔吐,檢查眼震方向、振幅、類型,並予服鎮靜劑,如地西泮(安定)2.5mg,3/d,苯巴比妥(魯米那)0.03g,3/d。若術前臨牀及檢查無半規管瘻管徵象、術中無損傷,可能因術腔紗條填塞過緊,宜及時鬆動耳內紗條。
3.術後每日更換耳外部敷料,觀察耳內滲出物情況、切口有無紅腫。術後第5~7天拆線。
4.術後第10~14天抽出耳內碘仿紗條,觀察外耳道皮瓣及植片生長情況、創面肉芽面是否平滑。如滲出物多,可填入滲抗生素液紗條,每日或隔日換取。如分泌物不多,可不填塞。
5.供皮區敷料可不打開,直至2周左右上皮癒合時取除敷料。
7.門診觀察至術腔完全上皮化、幹耳。以後每隔半年至1年觀察1次,清理術腔脫落上皮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