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
3 概述
分裂型人格障礙(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典型特徵是對人際關係缺乏興趣,此障礙在臨牀中較爲少見[1]。
美國共病調查發現,其患病率爲 4.9%。其他研究者發現,分裂型人格障礙在非臨牀樣本中的患病率低於 1%[1]。分裂型人格障礙在精神分裂症或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親屬中患病率更高,男性更爲常見,並且這種障礙對男性造成的影響更大[1]。
4 臨牀特徵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基本臨牀特徵是社交關係的脫離和人際交往中情感表達受限的普遍模式。這種模式的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並存在於各種背景下。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表現出缺少對親密關係的慾望,缺乏溫情,不關心他人,可能對社交常識毫無察覺,並對社交線索不能給出恰當的迴應,在社交中顯得笨拙、膚淺和我行我素。因此患者的人際關係一般很差,難以與其他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聯繫。患者通常對他人的肯定或批評顯得無所謂,不會被別人的看法所困擾,他們通常顯得很“呆板”,沒有明顯的情緒反應,並極少以諸如微笑、點頭等姿勢或表情進行迴應。他們常常表現出社會性的隔離,或是“獨行者”,似乎“超凡脫塵”,不在意夫妻間的交流,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分裂型人格障礙表現爲性慾淡漠、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創造性和獨立性,職業功能同樣可能受損,難以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生活。[1]
5 診斷
ICD-10 診斷標準[1]:
4.無論對批評或表揚都無動於衷。
6.幾乎總是偏愛單獨行動。
8.沒有或只有一位親密朋友,不能與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也不想建立這種關係。
9.明顯無視公認的社會常規及習俗。
6 鑑別診斷
6.1 其他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精神障礙
這些障礙都以一段持續性的精神病性症狀爲特徵(如幻覺、妄想等),慢性患者可能伴隨人格改變,要合併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診斷。該人格障礙必須在精神病性症狀出現之前就存在,而且必須在精神病性症狀緩解後仍存在。[1]
6.2 孤獨症譜系障礙
輕度孤獨症譜系障礙與分裂型人格障礙鑑別較爲困難,可以根據社交互動的更嚴重損害以及刻板行爲和興趣加以區分[1]。
6.3 其他人格障礙與人格特質
分裂型人格障礙可以通過缺乏認知或感知扭曲與分裂型人格障礙鑑別;與偏執型人格障礙相比,分裂型人格障礙缺少猜疑和偏執觀念;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社會隔離緣於害怕難堪以及對拒絕的過度擔心,而分裂型人格障礙則因爲廣泛的社會興趣缺乏;強迫型人格障礙同樣會出現社會疏離等表現,但他們形成親密關係的能力沒有受損。[1]
7 治療
人格障礙患者多缺乏自知力和自我完善能力,故一般不會主動就醫,往往在環境或社會適應遇到困難,出現情緒、睡眠等方面的症狀時纔會尋求治療或被他人要求治療。人格障礙的治療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其主要治療方法是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治療,促進人格重建,使其逐漸適應社會。不同類型的人格障礙需要不同治療方法的結合,要在全面瞭解病情、成長經歷、家庭環境、教養方式、社會和心理環境的基礎上,制訂個體化的治療策略。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合理的教育和訓練是人格障礙治療的三種主要模式。一般認爲,上述三種治療模式的結合可能更有利於人格障礙患者的康復。[1]
主要治療原則包括[1]:①儘早確診,及時進行系統且長期的治療;②心理治療爲主,藥物治療爲輔;③對近親屬的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家庭治療等。
7.1 藥物治療
目前尚無可以治療人格障礙的藥物。但儘管藥物不能改善人格結構,卻可以改善因人格異常導致的適應不良引發的焦慮、抑鬱、情緒不穩定或精神病性症狀。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心境穩定劑、抗焦慮藥等對人格障礙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狀、焦慮、抑鬱、情緒不穩、人格解體及社會隔離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制訂藥物治療計劃時應檢查患者有無共患其他疾病,是否需要採取門診聯合治療或心理病房住院治療。藥物治療的劑量和療程應遵循個體化原則。[1]
7.1.1 抗精神病藥物
由於偏執型、分裂型人格障礙在症狀特徵上與精神分裂症相似,抗精神病藥物可以緩解精神病性症狀和抑鬱症狀,一般小劑量用藥,比如阿立哌唑、利培酮、奧氮平等。但一般不主張常規使用和長期應用,只有在出現異常應激、短暫性精神病症狀時纔是必要的選擇。[1]
7.1.2 心境穩定劑
邊緣型、自戀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情緒變化較大,常有衝動和自我傷害行爲,故心境穩定劑、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控制衝動行爲和憤怒情緒有明顯的作用,與抗精神病藥相比,心境穩定劑對這些人格障礙患者恢復整體功能的積極作用更明顯。[1]
7.1.3 抗抑鬱藥物
主要用於改善抑鬱、焦慮情緒,減少患者對拒絕的敏感性,比如抗抑鬱藥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抑鬱、強迫、敏感、易激惹包括攻擊性和衝動性等有一定療效。常用藥物如氟伏沙明、氟西汀、舍曲林等。[1]
7.1.4 抗焦慮藥
比如苯二氮䓬類藥物有助於緩解激越、焦慮和睡眠障礙等症狀,常用藥物如氯硝西泮、勞拉西泮等。[1]
7.2 心理治療
考慮到藥物治療的侷限性,心理治療是目前人格障礙治療的主要策略。心理治療一方面創造真誠、共情、積極關注的治療關係,提供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幫助其認識人格問題的根源和影響,鼓勵其改變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爲模式,促進其人格重建,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偏執型、分裂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極少主動尋求心理治療。對邊緣型、自戀型、依賴型和強迫型人格障礙進行心理治療的意義更大。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精神分析、認知行爲治療、辯證行爲治療、支持治療等。從治療形式上可分爲個別治療、夫妻治療、家庭治療和團體治療。團體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提升社會化功能和發展適宜的人際關係。[1]
7.2.1 精神分析治療
是人格障礙的傳統治療方法,其中自體心理學集中於對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理解,客體關係理論則更關注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比如針對自戀型人格障礙,重點是系統地分析患者病態的無所不能,需要治療師要有共情的能力,要意識到,在患者自戀的無所不能的盔甲下包裹的是個哭泣的、匱乏的生命,治療師需要提供持久的、抱持的治療關係讓其成長。[1]
7.2.2 認知行爲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最可能從認知行爲療法中獲益的是依賴型和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通過調整他們的不合理認知,進而改變非適應性的情緒和行爲。[1]
7.2.3 辯證行爲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是近年來在認知行爲治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主要針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方法。通過訓練患者的情緒管理能力,從而減少自傷行爲、幫助患者接納現狀、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情緒問題,並提高自尊,可以大幅度提高患者衝動控制能力、專注力及情緒管理能力。[1]
7.2.4 支持治療
通過傾聽和共情,讓患者感到放鬆、安全、溫暖和被接納,運用語言、行爲等各種方式支持患者,幫助其發揮潛在的自我調節能力,協助改變患者的心理困境與症狀。[1]
7.3 教育和訓練
合理的健康宣教可以幫助人格障礙患者認識自身的個性缺陷,提高自知力。針對性的訓練有助於幫助他們改變病態的認知與行爲模式,並強化其積極的變化,比如對分裂樣人格障礙患者進行社交技能訓練(如通過角色扮演),以幫助其學習和他人建立關係的技巧。[1]
8 疾病管理
人格障礙是一種相當穩定的思維、情緒和行爲的異常狀態,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可以常年保持不變,甚至持續終生。即使進行治療,改變也並非易事。僅少數患者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有所緩解。人格障礙的治療效果有限,預後欠佳。因此,早期預防和識別並減少危害行爲的發生尤爲重要。[1]
8.1 預防
人格障礙形成於早年。因此,強調從幼年開始培養健全的人格對人格障礙發生的預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父母給予子女充分的關愛和呵護,爲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居住、學習和人際環境,使兒童遠離精神創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格的不良發展。當兒童出現情緒或行爲問題時,應及時瞭解、關心,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1]
8.2 識別並減少危害行爲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由於猜疑常常處於憤怒和不安中,自戀型人格障礙遇到困境後易發生抑鬱,由於體驗到的失落感和空虛感的增加,容易出現自殺風險或攻擊性行爲。早識別、早干預這些危險行爲需要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社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長期照顧患者的家庭成員等的密切配合。[1]
一是患者的法定監護人在觀察到患者有激烈的情緒反應並可能有極端行爲時,應在疏導患者情緒的同時及時通報相關部門並及時就醫。在患者就醫後應尊重患者,法定監護人要向專業人員學習,積極參加專業機構組織的人格障礙患者家屬的團體治療,學會如何與患者更恰當地交流,法定監護人應爲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1]
二是精神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和社區等機構密切配合,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服務和管理。及時瞭解患者的人格特點,動態監測攻擊和自殺風險,提供心理支持、臨牀治療和危機干預等綜合措施。[1]
9 參考資料
- ^ [1]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 年版)[Z].20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