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類圓線蟲

寄生蟲 人體寄生蟲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èn lèi yuán xiàn chóng

2 英文參考

Strongyloides intestinalis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3 註解

糞類圓線蟲(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Bavay,1876)爲兼性寄生蟲生活史較複雜,包括自生世代寄生世代。主要寄生人體小腸,引起糞類圓線蟲病(strongyloidiasis)。也可寄生於犬、貓等動物體內。

糞類圓線蟲形態

自生世代的雌蟲大小約爲1.0×0.05~0.075mm,尾端尖細,生殖系統爲雙管型。成熟蟲體子宮內有呈單行排列的各發育期蟲卵,陰門位於體腹面中部略後;雄蟲大小約爲0.7×0.04~0.05mm,尾端向腹面捲曲,具2根交合刺。寄生世代雌蟲大小約爲2.2×0.03~0.074mm,蟲體半透明,體表具細橫紋,尾部尖細,末端略呈錐形。口腔短,咽管細長,約爲蟲體長的1/3~2/5,肛門位於近末端處腹面,子宮前後排列,其內各含8~12個蟲卵,陰門位於距尾端1/3處的腹面(圖1)。

圖1 糞類圓線蟲成蟲 圖2 糞類圓線蟲幼蟲

(1)寄生世代雌蟲;(2)自生世代雄蟲;(3)自生世代雌蟲(傷Ichiro Miyazaki)

桿狀蚴大小約爲0.2~0.45mm,具雙球型咽管;絲狀蚴即感染幼蟲,蟲體細長,大小約爲0.6~0.7mm,咽管呈柱狀,尾端尖而分叉(圖2)。

蟲卵爲橢圓形,殼薄、無色透明,大小約爲50~70×30~40µm,形態鉤蟲相似,但部分蟲卵內含有幼胚。

4 糞類圓線蟲生活史

糞類圓線蟲生活史包括兩世代:自生世代,在土壤中進行;寄生世代,在人體內進行。

自生世代 蟲卵在溫暖、潮溼的土壤中,數小時內即可孵化出桿狀蚴,並在36~48小時內,經4次蛻皮發育爲自生世代的雌蟲和雄蟲。在外界環境適宜時,自生世代可繼續多次,此過程稱爲間接發育。經多次的循環發育後,雄蟲逐次減少,以致消失,雌蟲則進行孤雌生殖,但不能持久,蟲體最終趨於死亡。當外界環境不利於蟲體發育時,桿狀蚴蛻皮兩次,發育爲絲狀蚴。此期幼蟲宿主具有感染性,可經皮膚或粘膜侵入人體,開始寄生世代,此過程稱爲直接發育

寄生世代 絲狀蚴侵入人體後,隨血循環經右心至肺,穿破毛細血管,進入肺泡然後,沿支氣管氣管移行至咽,被吞嚥消化道,並鑽入小腸(尤以十二指腸、空腸爲多)粘膜,蛻皮2次,發育成蟲。雌蟲多埋於腸粘膜內,並在此產卵。蟲卵發育較快,數小時後即可孵化出桿狀蚴,並自粘膜內逸出,進入腸腔,隨糞便排出體外。自絲狀蚴感染人體至桿狀蚴排出,至少需要17天。嚴重腹瀉患者,也可自糞便中排出蟲卵。除腸道外,糞類圓線蟲還可寄生於肺或泌尿生殖系統,隨痰排出的多爲絲狀蚴,隨尿排出的多爲桿狀蚴。在人體內有無寄生性雄蟲,目前學者尚有爭論。

桿狀蚴被排出後的發育有兩條途徑:一是經兩次蛻皮直接發育爲絲狀蚴,再感染人體;另外,也可進行間發育爲自生世代成蟲

在機體發生便祕或有自身免疫缺陷等特殊情況下,桿狀蚴在腸腔內迅速發育爲絲狀蚴,再自小腸下段或結腸的粘膜內侵入血循環,引起自身體內感染。此外,若排出的絲狀蚴附在肛周,則可鑽入皮膚,而引起自身體外感染(圖3)。

圖3 糞類圓線蟲生活史示意圖

5 糞類圓線蟲的致病

糞類圓線蟲的致病作用與其感染程度及人體健康狀況,特別是免疫功能狀態有密切關係。輕度感染時,可無明顯臨牀症狀,但由於自身感染引起的反覆重度感染,常可因患者嚴重衰竭而導致死亡,故其致病性已愈來愈引起注目。

5.1 皮膚損傷

當絲狀蚴侵入皮膚後,可引起小出血點、丘疹,並伴有刺痛或癢感,搔破後易引起繼發性感染。此外,還可出現移行性線狀蕁麻疹。由於自身體外感染的原因,上述病變常可反覆出現在肛周、腹股溝、臀部等處皮膚。因幼蟲在皮內移行較快,所引起的蕁麻診蔓延也快。

5.2 肺部病變及症狀

幼蟲在肺內移行可引起出血,或炎性細胞浸潤,重度感染患者可出現咳嗽、多痰、哮喘等,個別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紫紺或伴發細菌支氣管肺炎等。如蟲體定居於肺、支氣管時,則症狀更加嚴重,持續時間也長。

5.3 消化道病變及症狀

雌蟲在腸粘膜內產卵,並很快孵出幼蟲,由於蟲體機械性刺激毒性作用,引起組織炎症反應。輕者表現爲以粘膜充血爲主的卡他性腸炎;嚴重時,可表現爲水腫腸炎潰瘍腸炎。甚至引起腸壁糜爛,導致腸穿孔,並可累及胃可結腸患者有上腹部燒灼感、噁心嘔吐或間斷性反覆腹瀉症狀。並伴有發熱貧血、周身不適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重症可不增高)等。

5.4 其他器官病變

此外,絲狀蚴也可移行到全身各器官,如心、肝、腎、胰、腦及泌尿生殖系統等處,並可形成肉芽腫。從而引起多器官損傷,導致彌散性糞類圓線蟲病。其發生的機制,可能與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減退有關。

糞類圓線蟲病一般爲慢性病程,但當患者因各種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白血病結核病等,而引起機體極度營養不良,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因長期大劑量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以及艾滋病患者,則常因自身超度感染,使病情明顯加重。湖南報告一例糞類圓線蟲重度感染患者,其每克糞便含幼蟲8126條,痰塗片見活幼蟲2~5條(低倍視野),系曾用大量可的松藥物爲重要原因。患者可出現神經精神過敏症狀敗血症脂肪痢或赤痢,以及嚴重脫水等,最終因全身衰竭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6 糞類圓線蟲的實驗診斷

此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從糞便、痰、尿或腦脊液中檢獲幼蟲或培養出絲狀蚴爲確診依據。患者腹瀉時,也可檢獲蟲卵。但須注意鉤蟲絲狀蚴及鉤蟲卵的鑑別。近年來,在免疫診斷方面已取得較大進展。如應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抗體陽性率達94.4%,未出現假陽性反應

7 糞類圓線蟲的流行

糞類圓線蟲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溫帶及寒帶地區則多爲散發感染。國外已有大量病例報告,一些國家的人羣感染率達30%左右。我國在華南、華東、東北及華北等地均發現此病,人羣感染率大多在10%以下。這些本蟲桿狀蚴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力較低有關。但近年在廣西東南地區,調查人羣感染率已達11%~14%,對此,應引起足夠重視。械

人體主要是通過與土壤中的絲狀蚴接觸而被感染。本蟲的流行因素與鉤蟲相似

8 糞類圓線蟲的防治

糞類圓線蟲的防治原則基本上與鉤蟲相同,除應注意加強糞便與水源管理,以及做好個人防護外,尚須儘量避免發生自身感染。在臨牀使用激素藥物免疫抑制劑前,應做糞類圓線蟲常規檢查。發現有感染者,應需先給予殺蟲治療。同時,若已使用上述藥物時,在驅蟲前也應停用。治療本病以噻苯咪唑效果最好,治癒率達95%以上。但副作用較多,對肝、腎功能不好者慎用;丙硫咪唑治癒率也可達90%以上;另外,噻嘧啶左旋咪唑也有一定療效。國外報道香茅屬植物(如檸檬草)有抑制桿狀蚴發育作用,若在住地附近種植,可以起到生態學的預防效果。同時應注意家養狗、貓的檢查和治療,以防成爲人體感染的來源。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