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口炎

口腔科 口腔黏膜病 疾病 口腔黏膜潰瘍類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fàng shè xìng kǒu yán

2 英文參考

radiate stomatitis

3 概述

放射性口炎(radiate stomatitis)又稱放射性黏膜炎(radiate mucositis),是因放射線電離輻射引起的口腔黏膜損傷,本病臨牀上主要見於頭頸部惡性腫瘤使用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放射線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細胞亦有殺傷作用,導致口腔黏膜充血糜爛潰瘍。放射線破壞涎腺,可導致口乾口腔局部抵抗力下降,菌羣失調,易繼發白色念珠菌感染。根據病情和病程不同,分爲急性損害和慢性損害。以對症治療爲主,預防很重要。

4 疾病名稱

放射性口炎

5 英文名稱

radiate stomatitis

6 別名

放射性黏膜炎;radiate mucositis

7 分類

口腔科 > 口腔黏膜病 > 口腔黏膜潰瘍類疾病

8 ICD號

K12.1

9 病因

放射線(包括X線、鐳射線、同位素射線、中子射線等)高能輻射於機體,引起組織細胞器官的一系列反應與損害。例如蛋白質、酶等高分子有機化合物發生化學鍵斷裂、結構破壞、分子變性。產生大量具有強氧化能力的超氧自由基,破壞細胞正常代謝,引起壞死。臨牀多見於因口腔腫瘤接受放療的患者和長期在不良環境中從事放射線相關工作的特殊人羣。

10 放射性口炎的臨牀表現

損害程度的輕重因射線源、輻射劑量、曝光時間、照射方法以及個體耐受差異不同。放射線照射後短時間內的黏膜變化稱“急性損傷”,照射後2年以上出現的症狀稱“慢性損傷

10.1 急性放射性口炎

一般在10Gy劑量照射後有黏膜發紅、水腫;20Gy照射後黏膜充血更加明顯,並有黃白色假膜覆蓋,易出血,觸痛劇烈;30Gy照射後黏膜浮腫減退,而被覆假膜更加明顯,有灼熱疼痛感;50~70Gy及以上劑量照射後,有舌乳頭萎縮,涎腺萎縮口腔乾燥,黏膜疼痛味覺障礙,舌灼痛,這些症狀常常不可逆轉。軟齶口脣、頰黏膜對放射線比較敏感,故反應較重,常常在口炎基礎上併發潰瘍。舌背和硬齶黏膜損害較輕,較少出現潰瘍。全身症狀包括乏力頭昏噁心失眠。常因血小板減少而引起牙齦出血鼻出血咯血白細胞減少引起繼發感染出血壞死口腔潰瘍

10.2 慢性放射性口炎

慢性放射性口炎以涎腺萎縮口腔乾燥爲主要症狀。舌背因舌乳頭萎縮而光滑發紅,可有味覺異常。有的病例可併發白色念珠菌感染,在舌背出現白色雪花狀斑塊,或併發牙齦出血牙周炎口腔病症。患者有食慾缺乏、疲倦、頭痛記憶力下降、失眠等全身症狀皮膚常有乾燥、脫髮、色素沉着出血點等變化。

11 檢查

急性放射線損害表現爲組織水腫毛細血管擴張,黏膜上皮細胞壞死碎裂,纖維素滲出,血細胞滲出。慢性放射線損害可見到上皮連續性破壞,炎細胞浸潤毛細血管擴張等潰瘍特徵。可見到黏膜下組織萎縮的小涎腺和黏膜上皮萎縮變薄等改變。

12 診斷

特殊人羣,包括接受頭面部放射線治療患者和長期從事放射線工作而又無良好安全防護措施的人員。接觸射線後短期內或較長時間後口腔黏膜出現水腫充血糜爛潰瘍腺體萎縮口乾口臭症狀,並伴頭昏失眠厭食、脫髮、全血降低等全身症狀

13 鑑別診斷

口腔黏膜糜爛潰瘍應與皰疹樣阿弗他潰瘍鑑別。後者無放射線接觸史,有反覆發作史和自身癒合傾向,口乾不明顯,損害以潰瘍爲主。口腔黏膜乾燥應與乾燥綜合徵鑑別。後者無放射線接觸史,乾燥症狀呈漸進性加重,伴眼乾、陰道乾燥等全身性腺萎縮症狀

14 放射性口炎的治療

放射性口炎對症治療爲主。黏膜充血糜爛可用生理鹽水腎上腺素含漱。劑量爲每100ml生理鹽水加入0.1%的腎上腺素液1~2ml,有減輕充血作用潰瘍可用複方皮質散、珠黃散等局部塗敷,也可用地塞米松敷貼片貼敷,2~3次/d,每次1片。複方硼砂液(多貝爾液)等漱口液有助於消炎。疼痛劇烈可用0.5%普魯卡因液含漱。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用酮康唑片,1片/d,晚間睡前含服,連續7天。長期使用抗真菌藥物注意檢查功能和血象。口乾症狀明顯可用人工唾液(0.2%毛果芸香鹼12ml加蒸餾水至200ml),每次10ml,5~6次/d,含服。有全身症狀體質下降者,可用維生素、高蛋白食物等支持療法。

15 放射性口炎的預防

1.對口腫瘤必須放療的患者應嚴格掌握輻射劑量。在放療期間要密切注意口腔黏膜變化情況。及時採取對症措施。

2.放射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防護規定,縮短輻射時間,增加工作間距,合理使用屏蔽衣等防護用品。放射場所應嚴格按照防護標準進行裝修。

3.透視下整復骨折、取異物、示教等其他可能超時間接受放射線輻射的特殊場合應儘可能縮短時間。

4.兒童、孕婦應儘量避免透視攝片

放射性口炎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