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瘻·邪毒外襲證

中醫耳科 中醫證名 耳瘻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ěr lòu ·xié dú wài xí zhèng

2 英文參考

ear fistula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pathogenic toxi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耳瘻·邪毒外襲證(ear fistula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pathogenic toxin)是指邪毒外襲,以瘻口周圍皮膚紅腫疼痛,或有膿液溢出,可伴發熱頭痛舌質紅,苔黃,脈數等爲常見症的耳瘻證候[1]

4 耳瘻·邪毒外襲證症狀

耳瘻·邪毒外襲證患者瘻口周圍皮膚紅腫疼痛,或有膿液溢出,可伴發熱頭痛舌質紅,苔黃,脈數等[1]

5 關於耳瘻

耳瘻(ear fistula 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又稱耳孔。是指發生於耳前或耳後的瘻管[1]。常位於耳屏耳輪伸支上。先天形成,或耳後疽治療不徹底,潰口經久不愈所致。以耳前或耳後出現瘻管,時有滲液。

本病多見於西醫所指先天性耳前瘻管耳後骨膜下膿腫破潰後遺留之瘻管

詳見耳瘻條。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治療耳瘻·邪毒外襲證的穴位

查看更多

治療耳瘻·邪毒外襲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耳瘻·邪毒外襲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