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後附骨癰·正虛毒滯證

膿耳 中醫耳科 中醫證名 膿耳變證 耳後附骨癰 中醫耳鼻喉科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ěr hòu fù gǔ yōng ·zhèng xū dú zhì zhèng

2 英文參考

postauricular subperioste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toxin stagna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耳後附骨癰·正虛毒滯證(postauricular subperioste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toxin stagnation)是指正虛毒滯,以膿耳日久,耳後流膿,反覆發作,纏綿不愈,耳後癰腫潰破,潰口經久不愈,形成瘻道,膿稀色白,瘡口暗淡,伴頭暈乏力面色蒼白,脣舌淡,脈細等爲常見症的耳後附骨癰證候[1]

4 耳後附骨癰·正虛毒滯證症狀

耳後附骨癰·正虛毒滯證患者膿耳日久,耳後流膿,反覆發作,纏綿不愈,耳後癰腫潰破,潰口經久不愈,形成瘻道,膿稀色白,瘡口暗淡,伴頭暈乏力面色蒼白,脣舌淡,脈細。

6 關於耳後附骨癰

耳後附骨癰(postauricular subperiosteal abscess)爲病名[2]。又稱耳根毒(《證治準繩·瘍醫》卷三)。是指以耳內流膿、耳後完骨部紅腫疼痛或潰破流膿爲主要表現的膿耳變證[2]

中醫耳後附骨癰與西醫的耳後骨膜下膿腫類似[3]

詳見耳後附骨癰條。

7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3.
  3. ^ [3] 王德鑑主編.中醫耳鼻喉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

治療耳後附骨癰·正虛毒滯證的方劑

查看更多

治療耳後附骨癰·正虛毒滯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