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麻風

耳鼻喉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ěr bù má fēng

2 英文參考

leprosy of ear

3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4 疾病概述

耳部麻風:病變多發生耳廓耳屏,很少侵及外耳道。中耳及內耳發生麻風病變者,迄今尚無報道。初起耳部發癢,有燒灼感,繼而發生麻木。耳部增厚,耳垂腫大,亦常出現耳屏增厚及耳道內毛脫落。後期耳部枯萎變薄,或發生潰瘍致有瘢痕粘連或缺損。

5 疾病描述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接觸性慢性傳染病,經侵犯皮膚、粘膜及周圍神經爲主,亦可累及深部組織器官麻風桿菌主要是特別破損的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本病既不胎傳,也不遺傳

6 症狀體徵

耳部麻風爲全身性皮麻風的局部表現,多發生耳廓耳屏,很少侵及外耳道,中耳及內耳尚未見及發生麻風病變的報道,外耳麻風初起時爲皮膚結節,可發展爲瘤樣,亦可形成潰瘍瘢痕,導致組織缺損,初起時有耳部灼熱感,發癢,繼之發生麻風

耳大神經可因麻風病變侵犯而增厚粗大面神經可因病變侵犯刺激發生痙攣,亦可因病變壓迫出新周圍性面癱,痙攣與面癱同時出現是麻風面癱的特徵。

7 疾病病因

麻風桿菌感染引起。

8 病理生理

初起時爲皮膚結節,可發展爲瘤樣,亦可形成潰瘍瘢痕,導致組織缺損,初起時有耳部灼熱感,發癢,繼之發生麻風

耳大神經可因麻風病變侵犯而增厚粗大面神經可因病變侵犯刺激發生痙攣,亦可因病變壓迫出新周圍性面癱,痙攣與面癱同時出現是麻風面癱的特徵。

9 診斷檢查

根據麻風病接觸史、慢性病程,全身皮膚,粘膜或周圍神經損害,在病變部位取分泌物或活提組織檢查,找到麻風桿菌即可確診,晚期麻風須與結核梅毒相鑑別。

10 治療方案

以全身抗麻風療法爲主,輔以耳鼻咽喉各部的局部對症治療

11 預後及預防

無特殊。

12 特別提示

1、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爲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

2、發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給予規則的藥物治療,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羣的免疫力,纔能有效的控制傳染、消滅麻風病

3、鑑於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預防疫苗理想的預防藥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應用各種方法早期發現病人,對發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則的聯合化學藥物治療。

4、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爲陰性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13 相關出處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第6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