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豆蔻散
2.1 處方
肉豆蔻(去殼,炮)5枚 甘草(炙,銼)30克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45克
2.2 製法
上三味藥,搗羅爲散。
2.3 功能主治
2.4 用法用量
2.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3 《朱氏集驗方》卷十一:豆蔻散
3.1 處方
肉豆蔻1個(面煨),青皮1錢,陳皮1錢,木香1錢,白朮1錢,甘草1錢,草果1個。
3.2 製法
上爲末。
3.3 功能主治
止瀉。主
3.4 用法用量
3.5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5 《博濟》卷一:豆蔻散
5.1 處方
肉豆蔻2枚,麻黃(去根)1分,木香1分,蛜(蟲祁)5個(糯米炒令黃,去末),吳茱萸1銖,白朮1分,乾薑2銖(炮),大黃8銖(溼紙裹煨),訶黎勒2枚(炮),茯苓(去皮)8銖,甘草1分(炙),附子8銖(炮,去皮),青橘皮2-7片,桂心3銖,檳榔2枚,當歸1分。
5.2 製法
上爲細末。
5.3 功能主治
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祕塞,陰毒昏沉,臍下水結撮痛,四肢逆冷,心躁,不省人事,食癥結聚,心下逆滿,坐臥不得。
5.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大棗3枚,水1盞,煎至7分,食後熱服,蓋覆。若胸腹內痛,空心服。如稍溏利無妨。
5.5 摘錄
《博濟》卷一
6 《普濟方》卷三○六:豆蔻散
6.1 處方
肉豆蔻2個,自然銅2錢(燒酥),檳榔1個,板藍根3分,蛀桑子2錢,甘草3錢,烏梅4個,川烏頭1個(燒),金毛狗脊1個(去毛),紅花2錢,紅芍藥3分,茅香3分,甘柿蒂14個,川楝子4個,香附子21個,苦丁香7個,官桂1分半(去皮),乳香2分。
6.2 製法
上爲細末。
6.3 功能主治
驢涎馬氣,駱駝、騾子、兔子、狗子、蛇傷。
6.4 用法用量
如要驗中毒,喫大麥面拌羮,吐逆者是,不吐非也。如喫大麥面羮1-2碗,令病人極吐,後下諸藥大效。
6.5 摘錄
《普濟方》卷三○六
7 《博濟》卷二:豆蔻散
7.1 別名
7.2 處方
肉豆蔻3個,官桂1分(去皮),川芎1分,香附子21個(炮過),零陵香1分,陳皮(去白)1兩,甘草3分(炮)。
7.3 製法
上爲散。
7.4 功能主治
7.5 用法用量
7.6 摘錄
《博濟》卷二
9 《百一》卷六:豆蔻散
9.1 處方
陳粟米1兩,肉豆蔻(面裹煨)半兩,五味子半兩,赤石脂(研)半兩。
9.2 製法
上爲細末。
9.3 功能主治
滑泄。
9.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粟米湯飲調下,日進3服。
9.5 摘錄
《百一》卷六
10 《活幼口議》卷十八:豆蔻散
10.1 處方
肉豆蔻1個(煨),胡粉(炒)2錢,龍骨(生)1錢,白礬(枯)1錢。
10.2 製法
上爲末。
10.3 功能主治
嬰孩小兒腸胃虛弱,糟粕不聚,瀉痢不止,或赤或白,冷熱不調,日夜頻並,愈而又發。
10.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溫飯飲調服,不拘時候。
10.5 注意
忌葷腥之物,鹹醃之屬。
10.6 各家論述
胡粉性滯,用之以滯其腸,令不虛滑;豆蔻溫髒之藥,安和腸胃;龍骨、白礬澀腸止痢,大腸虛滑下痢,日夜無度者,用之隨愈。
10.7 摘錄
《活幼口議》卷十八
11 《得效》卷六:豆蔻散
11.1 處方
大肉豆蔻1枚(剜小孔子,入乳香3小塊在內,以面裹煨,面熟爲度,去面)。
11.2 製法
上爲末。
11.3 功能主治
11.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米飲調下。
11.5 摘錄
《得效》卷六
12 《外科啓玄》卷十二:豆蔻散
12.1 處方
肉果(煨)5錢,龍骨(煅)5錢,木香5錢,砂仁5錢,山楂3錢,五倍子3錢,赤石脂3錢,藿香3錢,白朮3錢,人蔘1錢,一方有枯礬2錢。
12.2 製法
上爲末。
12.3 功能主治
12.4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或5分,看兒大小,吐用薑湯,瀉用米湯調下。
12.5 摘錄
《外科啓玄》卷十二
13 《普濟方》卷一四一引《博濟》:豆蔻散
13.1 處方
肉豆蔻2枚,麻黃(去根節)1分,木香1分,吳白朮1分,吳茱萸1銖,附子8銖(炮,去皮),乾薑2銖(炮),桂心3銖,蛜(蟲祁)5個(礬硃砂炒令黃,去其砂),訶黎勒2枚(炮),檳榔2枚,青橘皮20片,茯苓(去皮)8銖,川烏(生,去皮臍)1兩,良姜(銼)1兩,天麻(去苗)1兩,葛根1兩,乳香(另研)1兩,小椒(去子並閉口者)1兩,當歸1兩(去苗)。
13.2 製法
上爲粗末,入乳香。勻抄10錢,痛甚者,加至15錢,同細鹽一處炒令極熱,用熟絹袋內貯藥。
13.3 功能主治
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祕塞,陰毒昏沉,下水結胸撮痛。四肢逆冷,心煩,不省人事,食後結聚,心下逆滿,坐臥不得。
13.4 用法用量
熨烙痛處,不拘早、晚,頻用爲效。如藥冷,即再炒1次,用畢,其炒藥不用。
13.5 摘錄
《普濟方》卷一四一引《博濟》
14 《魏氏家藏方》卷七:豆蔻散
14.1 處方
肉豆蔻(面裹煨)、罌粟殼(去頂蒂瓤,蜜炙)、石榴皮、黃連各等分。
14.2 製法
上爲細末。
14.3 功能主治
14.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食前米飲調下。
14.5 摘錄
《魏氏家藏方》卷七
15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豆蔻散
15.1 處方
肉豆蔻(去殼,炮)5枚,甘草(炙,銼)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
15.2 製法
上爲散。
15.3 功能主治
15.4 用法用量
15.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16 《聖濟總錄》卷六十二:豆蔻散
16.1 處方
肉豆蔻(去皮)3個,木香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半兩,人蔘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3枚(炮,去核),檳榔2枚(銼)。
16.2 製法
上爲散。
16.3 功能主治
16.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如茶點服;若入姜、棗同煎亦佳。
16.5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二
18 《雞峯》卷十二
18.1 組成
肉豆蔻半兩,厚朴半兩,陳橘皮半兩,良姜半兩,乾薑半兩(別以白麪半兩同炒諸藥令黃,研)。
18.2 主治
脾胃虛弱,久積冷氣,大腸滑泄,腹內作聲,肌體羸瘦,困至甚者。
18.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半,空心,入稀姜粥調下。
18.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20 《養老奉親》
20.1 組成
草豆蔻4兩(以姜4兩炒,香黃爲度,和姜用),大麥糵子10兩(炒黃),神曲4兩(炒黃),杏仁4兩(去尖,炒熟),甘草4兩(炙),乾薑2兩(炮製)。
20.2 主治
20.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如茶點之,不拘時候服。
20.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2 《朱氏集驗方》卷十五
22.1 組成
陳皮半兩,甘草半兩,訶子半兩,使君子半兩,半夏半兩,沒石子半兩,厚朴(制)7錢,木香2錢半,肉豆蔻2錢半。
22.2 主治
腹痛嘔蟲。
22.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錢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1盞,煎7分,不拘時候服。
22.4 附註
23 《衛生寶鑑》
23.1 組成
肉豆蔻(去皮)5個,木香半兩,人蔘半兩,厚朴(姜制)半兩,赤茯苓(去皮)半兩,桂半兩,炙甘草半兩,檳榔5錢,訶黎勒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郁李仁(湯浸,去皮,麩炒黃)半兩,半夏(湯洗了,同生薑搗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黃)半兩。
23.2 功效
23.3 主治
五種膈氣。
23.4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入鹽少許,如茶點服;若入生薑、大棗同煎服亦佳,不拘時候。
23.5 製備方法
上爲極細末。
24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24.1 組成
草豆蔻(面裹煨熟,去皮取肉)1兩,茴香子(炒)1兩,木香半兩,陳曲(微炒)2兩,麥芽(炒)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乾薑(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24.2 主治
脾氣虛弱,腹內膨脹,不思飲食。
24.3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先嚼煨生薑少許,沸湯調下,食前服。
24.4 製備方法
上爲散。
25 《幼幼新書》卷二十六
25.1 組成
肉豆蔻2個,胡黃連1錢,使君子4個,青黛半兩,楝根半兩,蕪荑半兩,夜明砂1錢半,麝少許(一方厚朴、甘草各半兩)。
25.2 主治
25.3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或半錢,蜜水或粥飲調下。
25.4 製備方法
上爲末。
26 《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26.1 組成
肉豆蔻(去殼)1枚,縮砂(去皮)7枚,訶黎勒(去核)3枚,鉛丹(炒)2錢,胡粉(炒)2錢,龍骨2錢,白礬1分,天仙子1分(與白礬和令勻,入在橡斗子內合定,用麻線纏定,炭火內燒黑存性,細研)。
26.2 主治
小兒腸胃虛弱,清濁不分,痢下青白,或如凝脂,陳寒痼冷,或下黑瘀。
26.3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匕,米飲調下,乳食前服。
26.4 製備方法
上爲散,再研令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