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平衡系統

經絡實質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dì sān píng héng xì tǒng

2 註解

第三平衡系統經絡實質假說之一。我國學者孟昭威1978年在青島全國性生理學會上提出經絡系統第三平衡系統。第一平衡系統——軀體神經系統,維持快速平衡。第二平衡系統——植物神經系統,維持內臟活動平衡第三平衡系統——經絡,維持體表和內臟間的平衡。第四平衡系統——內分泌,維持全體慢平衡。維持人體整體平衡不可能是一種簡單的裝置,而是多種複雜裝置聯合作用。上述四個系統層次聯合作用,要比過去各自詳細考慮每個單獨系統更合乎實際。這個系統形態實質,按其傳導速度說,應較植物神經爲細。英國人皮爾斯( Pearse)提出的神經第三分支,簡稱APUD系統,與第三平衡論有遙相呼應之勢。二者是否殊途同歸,還要看今後的發展。但第三平衡論是從宏觀入手,而第三分支說則是着眼於微觀探索[1]。四種平衡系統的速度和作用如下表:

人體四種平衡系統的速度和作用[1]

平衡系統

速度

作用

第一平衡系統——軀體神經

100米/秒(傳導

快速安式平衡

第二平衡系統——植物神經

1米/秒(傳導

內臟活動平衡

第三平衡系統——經絡

0.1米/秒(感傳)

體表內臟平衡

第四平衡系統——內分泌

以分計(作用

全體慢平衡

3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3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