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漿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zuò jiāng cǎo

2 全國中草藥彙編》:酢漿草

2.1 別名

酸漿草、酸酸草、斑鳩酸、三葉

2.2 來源

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 L.的全草。四季可採,以夏秋有花果時採藥效較好,除去泥沙,曬乾

2.3 性味

酸,涼。

2.4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解毒消腫。用於感冒發熱腸炎尿路感染,尿路結石,神經衰弱;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癰腫瘡癤,腳癬溼疹,燒燙傷。

2.5 用法用量

0.5~2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2.6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酢漿草

3.1 出處

清熱利溼涼血散瘀;解毒消腫

3.2 拼音名

Zuò Jiānɡ Cǎo

3.3 英文名

Creeping Woodsorrel Herb, Herb of Creeping Oxalis

3.4 別名

酸箕、三葉酸草、酸母草、鳩酸草、小酸茅、雀林草、酸漿、赤孫施、酸啾啾、田字草酸漿草、雀兒草、酸母草、酸餃草、小酸苗、酸草、三葉酸、三角酸、雀兒酸、斑鳩草、酸味草、酸迷迷草、三葉酸漿、酸酸草、酸斑莧、鹹酸草、酸酢草、酸得溜、鋪地蓮、酸梅草、三葉破銅錢、黃花梅、滿天星、黃花草、六葉蓮、野王瓜草、王瓜酸、沖天泡、長血草、酸芝草、酸批子、東陽火草、水晶花、蒲瓜酸、鵓鴣酸、斑鳩酸、三梅草、老鴉酸。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xalis corniculata L.[O.repens Thunb.]

採收和儲藏:生於荒地、田野、道旁。全年均可採收,尤以夏、秋季爲宜,洗淨,鮮用或鮮用。

3.6 形態

酢漿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細長,莖細弱,常褐色,匍匐或斜生,多分枝,被柔毛。總葉柄長2-6.5cm;托葉明顯;小葉3片,倒心形,長4-10mm,先端凹,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葉背疏生千伏毛,脈上毛較密,邊緣具貼伏緣毛;無柄。花單生或數朵組成腋生傘形花序;花梗與葉柄等長;花黃色,萼片長卵狀披針形,長約4mm,先端鈍;花瓣倒卵形,長約9mm,先端圓,基部微合生;雄蕊的花絲基部合生成簡;花枝5。葫果近圓柱形,長1-1.5cm,略具5棱,有喙,熟時彈裂;種子深褐色,近卵形而扁,有縱槽紋。花期5-8月,果期6-9月。

3.7 生境分佈

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3.8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氣候,喜陰溼地生長。以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上或壤上栽培爲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4月播種,撒播或條播,播後薄覆細土,以不見種子爲度,稍加鎮壓。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溼潤。

田間管理 生長間經常拔除雜草,追施稀人糞尿或硫酸銨、尿素等。遇雨水過多要及時排除積水;遇旱要適時埔溉。

3.9 性狀

性狀鑑別 爲段片狀。莖、枝被疏長毛。葉紙質,皺縮或破碎,棕綠色。花黃色,萼片、花瓣均5枚。蒴果圓柱形,有5條棱,被柔毛,種子小,扁卵形,褐色。具酸氣。味鹹而酸澀。

3.10 化學成份

全草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去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乙醛酸(glyoxalicacid),脫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isovitexin),牡荊素-2”-O-β-D-吡喃葡萄糖甙(vitexin-2〃-O-β-D-glucopyranoside),以及17種化合物:如2-庚烯醛(2-heptenal),2-戊基呋喃(2-pentylfuran),反式植醇(trans-phytol),並含中性類脂化合物(neutral lipid),糖脂(glycolipide),磷脂(phospholipide)以及脂肪酸(C10-C14),a-生育酚(a-tocopherol),β-生育酚(β-tocopherol)。

3.11 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則無效;此植物據云對羊有毒。同屬植物毛茛酢漿草Oxalis cernus 能傷害家畜腎臟,使血中非蛋白氮明顯升高。

3.12 性味

酸;寒

3.13 歸經

大腸小腸經

3.14 功能主治

1.治療失眠:取酢漿草10斤、松針(雲南松 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加水8000ml,煎1小時,過濾去渣;另取大棗1斤搗碎,加水2000ml煎 1小時,過濾去渣。將兩液混合,加適量糖及防腐劑備用。每服15-20ml,每日3次。觀察5000餘例,有定的鎮靜、安眠效果。

2.治療傳染性肝炎:取酢漿草 1兩,瘦豬肉1兩燉服。每日 1劑,連服 1周。治療20餘例(部分病例配合中藥複方治療),均取得一定療效。

3.15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研末;或鮮品絞汁飲。外用:適量,煎水洗、搗爛敷、搗汁塗或煎水漱口。

3.16 注意

①治水瀉酢漿草三錢衝,加紅糖蒸服。(《雲南中醫驗方》)②治痢疾酢漿草研末,每服五錢,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③治溼熱黃疸酢漿草一兩至一兩五錢。水煎二次,分服。 (《江西民間草藥》)④治血淋熱淋酸漿取汁,入蜜同服。(《履CHAN巖本草》)⑤治尿結尿淋: 酸漿草二兩,甜酒二兩。共同煎水服,日服三次。 (《貴陽民間藥草》)⑥治二便不通: 酸草一大把, 車前草一握。搗汁人砂糖一錢,調服一盞;不通再服。 (《摘元方》)⑦治小便不通氣滿悶: 酸漿草一握。研取自然汁,與醇酒相半,和服;不飲酒,用甘草三寸,生薑一棗大,銼,同研,用井華水五分盞,濾取汁和服亦得。 《聖濟總錄酸漿酒)⑧治赤白帶下三葉酸草陰乾爲末,空心溫酒服三錢匕。(《千金方》)⑨治麻疹: 酸味草每用二錢至三錢。水煎服。(《嶺南採藥錄》)⑩治鼻衄: 鮮酢漿草杵爛,揉作小丸,塞鼻腔內。(《江西民間草藥》)(11)治吐衄: 酢漿草四錢,食鹽數粒。水煎服。 (《閩東本草》)(12)治瘧疾酢漿草三錢,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13)治齒齦腐爛: 鮮酢漿草食鹽少許,搗爛絞汁,用消毒棉花蘸汁,擦洗患處,一日三、五次。 《江西民間草藥》)(14)治咽喉腫痛: 鮮酢漿草一至二兩,食鹽少許。共搗爛,用紗布包好含於口中;或煎湯漱口。並治口腔炎。(《閩東本草》)(15)治喘咳: 鮮酢漿草一兩, 加米少許煮服,連服三劑。(《浙江民間常用草藥》)(16)治療瘡: 鮮酢漿草,和紅糖少許,搗爛爲泥,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17)治乳癰酢漿草五錢。水煎服,渣抖爛外敷。 (《湖藥物志》)(18)治腹部癰腫: 鮮酢漿草二兩。放碗內搗出汁,熱甜酒衝,去渣服。 (《江西民間草藥》)(19)治癬瘡作癢: 雀兒草擦之。 (《永類鈐方》)(20)治痔: 雀林草一大握,粗切。 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升,頓服盡,三日重作一劑。 (《外臺祕要方》)(21)治跌打新老損傷: 一、酢漿草根三錢。甜酒煎服。二、酢漿草四份,蔥頭二份,生薑一,酒釀糟五。同杵爛,炒熱,布包尉之,俟溫敷傷處。 (《江西民間草藥》)(22)治創傷青腫: 鮮酢漿草二兩。搓傷處;又用鮮草二兩,加紅糖五錢。開水燉服。 (《閩東本草》)(23)治湯火傷酢漿草洗淨搗爛,調麻油敷患處。 (《閩東本草》)

3.17 各家論述

溼熱泄瀉痢疾黃疸淋證帶下吐血衄血尿血;有經不調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丹毒溼疹;疥癬;痔瘡麻疹燙火傷;蛇蟲咬傷

3.18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酢漿草的方劑

查看更多

用到中藥酢漿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