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臌脹

中醫病證名 中醫診斷學 中醫婦科 婦產科疾病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拼音

chǎn hòu gǔ zhàng

2 註解

產後臌脹爲病證名[1]。見《傅青主女科》。清·王實穎《廣嗣五種備要》:“胎前素弱,產後又虧,胃難納谷,脾不健運。或因傷食而停滯,或因血虛而便閉,誤進消耗等藥,胃氣益損,滿悶益增,氣不升降,滋熱助積,鬱積之久,遂成臌脹。治當審其誤用何物,如誤用耗氣藥,宜益氣湯人蔘白朮當歸川芎白芍茯苓陳皮厚朴、蘇梗、炙甘草大腹皮木香、磨蘿蔔子木通)。誤用消導藥,宜健脾湯人蔘白朮當歸茯苓白芍神曲川芎陳皮炙甘草砂仁腹皮)。誤用攻下藥,宜養生化滯湯川芎當歸人蔘白芍茯苓白朮桃仁大腹皮肉蓯蓉)。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98.

治療產後臌脹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