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參考
rosace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randy nose[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acne rosacea[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鼻赤爲病證名[1]。係指鼻準紅赤,經久難愈的病證。見《平治會萃》卷三。即酒齇鼻[1]。
酒渣鼻(brandy nose;acne rosacea)爲病名。因鼻色紫紅如酒渣故名酒渣鼻。出《魏書·王慧龍傳》。中醫稱之爲酒皶鼻、酒齄鼻、酒齇鼻、鼻齄、肺風、肺風粉刺、赤鼻、鼻準紅赤,俗稱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2]。是指發生於鼻部,以鼻色紫赤、丘疹,甚則鼻頭增大變厚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3]。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面部中央的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的慢性皮膚病。由脾胃溼熱上燻於肺所致[3]。
《外科大成·酒渣鼻》雲:“酒渣鼻者,先由肺經血熱內蒸,次遇風寒外束,血瘀凝滯而成,故先紫而後黑也。治宜宣肺氣化滯血,行營衛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本病以顏面部中央的持續性紅斑和毛細血管擴張,伴丘疹、膿皰、鼻贅爲臨牀特徵。多發生於中年,男女均可發病,尤以女性多見。
4 古人論述
中醫對酒渣鼻早有認識,《黃帝內經素問·熱論》記載:“脾熱病者,鼻先赤。”《魏書·王慧龍傳》已出現酒耱鼻之名。《諸病源候論》認爲:“此由飲酒,熱勢衝面,而遇風寒之氣相搏所生。”說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機與飲酒和寒溫失調有關。《丹溪心法》稱之爲“肺風”。鑑於本病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徵,故又稱爲“肺風粉刺”。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說:“肺風、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種。”唐代以前,治療以外治爲主,主要藥物爲水銀、雄黃等。至元代,逐步開始用內服方藥。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風、和血”(《外科啓玄》)爲原則。清代對本病論述比較突出的是《醫宗金鑑》。該書指出,由肺經血熱引起的稱爲肺風粉刺;由血瘀凝結而成稱爲酒皺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飲宣肺清熱,後者用涼血四物湯、梔子仁丸等涼血清熱,活血化瘀。從其描述的症狀來看,兩者當屬同一病症的不同階段,前者較輕,而後者較重。《醫林改錯》則採用通竅活血湯治療,因而活血化瘀也成爲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藥以《醫宗金鑑》創制的有效方劑顛倒散爲代表,且一直被廣泛沿用至今。
5 鼻赤的中醫近現代研究
現代對酒渣鼻的研究自1958年哈爾濱醫學院皮膚科教研室報道用中藥治療本病40例以後,各地陸續有臨牀觀察資料出現。至1989年,報道文章有50多篇,累計病例己超過5500例,療效大多數在80%以上。總的來看,50~60年代,以繼承明清時期的有效方劑爲主,有些民間驗方和祕方也見於報端,但爲數不多。70~80年代,臨牀文章及病例數大爲增加,多以外用專方治療爲主,較少辨證分型。有按中醫辨證分型內服中藥治療本病,也能獲得較好的療效,但爲數不多。近年來,在繼承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現代西醫學對本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本病的治療又有新的進展。有醫者經臨牀研究認爲,本病由蠕形蟎蟲引起。對此論的認識雖尚未統一,但無疑是一種新的思路。
6 鼻赤的病因病機
鼻赤由肺胃積熱上蒸,復遇風寒外襲,血瘀凝結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氣薰蒸,復遇風寒之邪,交阻肌膚所致;近年來發現90%以上患者在皮損處可找到毛囊蟲(蟎),因此,認爲其發生與毛囊蟲寄生有關。
通過古今醫家的實踐,特別是近40年的探索,中醫認爲酒渣鼻的病因爲飲食不節和風寒外束。其病理變化可歸納爲脾胃積熱、肺經積熱和寒凝血瘀三個方面。
中醫認爲該病爲肺熱燻蒸、血熱鬱滯肌膚,或過食辛辣刺激食物,脾胃積熱生溼,外犯皮膚,血淤凝聚而發病。
6.1 脾胃積熱
脾胃素有積熱,或素嗜飲酒,過食辛辣之品,故生熱化火,胃火循經燻蒸,則絡脈充盈,鼻部出現潮紅。
6.2 肺經積熱
肺開竅於鼻,感受外邪,鬱而化熱,熱與血相搏,毒熱外發肌膚,蒸於肺竅而發爲本病。
6.3 寒凝血瘀
溼熱積於胃,蒸於肺,復遇風寒之邪客於皮膚,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以致瘀血凝結,鼻部先紅後紫,久則變爲黯紅。
關於酒渣鼻的病因,近年來有人提出是蠕形蟎蟲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議把本病改爲“毛囊蟲皮炎”。從報道的文獻看,對於毛囊蟲感染導致本病的發生,似已被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但認識還沒有完全一致。如有報道說檢查部分初診的本病患者,結果並非所有患者毛囊蟲檢查都呈陽性。因此,毛囊蟲感染似乎不是酒渣鼻發病的唯一因素。也有報道用中藥滅蟎方法治療本病30例,結果全部有效。同時發現在相當一部分皮損消退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檢查到毛囊蟲,因此認爲,蠕形蟎蟲可能是一種條件致病蟎類,若無適宜的條件,可使蟎處於靜止狀態而不引起疾病。這些分歧至今尚未明確定論。
8 鼻赤的診斷
鼻赤的皮損以紅斑爲主,好發於鼻尖、鼻翼、兩頰、前額等部位,少數鼻部正常,而只發於兩頰和額部,依據臨牀症狀可分爲三型。
一、紅斑型顏面中部,特別是鼻尖部,出現紅斑,開始爲暫時性,時起時消,寒冷、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精神興奮時紅斑更爲明顯,以後紅斑持久不退,並伴有毛細血管擴張,呈細絲狀,分佈如樹枝。
二、丘疹膿皰型病情繼續發展時,在紅斑基礎上出現痤瘡樣丘疹或小膿皰,但無明顯的黑頭粉刺形成。毛細血管擴張更爲明顯,如紅絲纏繞,縱橫交錯,皮色由鮮紅變爲紫褐,自覺輕度瘙癢,病程遷延數年不愈。極少數最終發展成鼻贅。
三、鼻贅型臨牀少見,多爲病期長久者,鼻部結締組織增殖,皮脂腺異常增大,致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狀隆起,稱爲鼻贅,且皮膚增厚,表面凹凸不平,毛細血管擴張更加明顯。
10 鼻赤的治療
鼻赤治宜清熱涼血,宣肺散結。內服涼血四物湯或枇杷清肺飲[3]。
形成鼻贅時內服通竅活血湯或用手術切割。早期外用顛倒散涼水調搽[3]。
10.1 療效標準
酒渣鼻的療效判定標準主要依靠臨牀症狀減輕的程度。由於近年來認爲毛囊蟎蟲是本病的原因(臨牀上有以滅蟎爲主的治療方法),因而有人把毛囊蟲檢查是否陽性作爲療效標準的一個項目。鑑於在正常人羣中仍有可能檢查到毛囊蟲,因此,療效標準仍應以臨牀表現爲依據,毛囊蟲直檢可作參考項目,而不能作爲標準。各地對本病的療效判定標準,大同小異,或有側重不同,或有詳略不同,都以臨牀表現作爲主要依據,現綜合如下:
痊癒:皮疹(如紅斑、丘疹、膿皰等)完全消失,自覺症狀消失,皮膚顏色恢復正常,無新疹出現。
顯效:皮疹消退在70%以上,新疹出現較少,潮紅減退。皮膚尚有輕度紅斑,或少數小丘疹。
無效:症狀無好轉,甚至加劇,潮紅依舊,仍有新疹出現,有時兼有滲出,疼痛腫脹。
10.2 酒齄鼻的辨證治療
10.2.1 肺胃熱盛(紅斑期)
酒渣鼻·肺胃熱盛證(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熱盛,上發於鼻,以紅斑多發於鼻尖或兩翼,壓之退色,常嗜酒,便祕,飲食不節,口乾口渴,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滑爲常見症的酒齄鼻證候[3]。
10.2.1.1 症狀
鼻及顏面部潮紅,表面光亮,重者紅斑顯著,瘙癢,受熱後更紅,大便幹,口渴。舌邊紅,苔薄白或黃燥,脈滑微數。
紅斑多發於鼻尖或兩翼,壓之褪色;常嗜酒,便祕,飲食不節,口乾口渴;舌紅,苔薄黃,脈弦滑。多見於紅斑型。
10.2.1.2 辨證分析
肺開竅於鼻,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肺胃熱盛上蒸,故紅斑多發於鼻尖或兩翼,壓之褪色;飲食不節,嗜酒炙博,皆能助火化熱,熱盛津傷則口乾、口渴;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不宣,腸腑傳導失司則便祕;舌紅、苔薄黃、脈弦滑爲肺胃熱盛之象。
10.2.1.3 方藥治療
10.2.1.3.1 方一
處方:枇杷葉10克,桑白皮10克,黃芩10克,黃連5克,梔子10克,生地15克,菊花12克,桔梗6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10.2.1.3.2 方二
10.2.1.3.3 方三
枇杷清肺飲(吳謙等《醫宗金鑑》)加減處方:枇杷葉、黃連各9克,桑白皮、黃柏、牡丹皮、山梔子各12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生地黃各30克(先煎)、知母12克。大便祕結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枳實12克。有膿皰者,加金銀花、連翹各15克、穿山甲12克。
10.2.1.3.4 常用成方
10.2.2 溼熱毒蘊(丘疹期)
酒渣鼻·溼熱毒蘊證(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amassment)是指溼熱毒蘊,以在紅斑上出現痤瘡祥丘疹、膿皰,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局部灼熱,口乾,便祕,舌質紅絳,舌苔黃爲常見症的酒渣鼻證候[3]。
10.2.2.1 症狀
鼻及顏面除有紅斑外,常有散在炎症小丘及膿皰,患處灼熱疼痛,大便乾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或弦數。
伴有口渴喜冷飲、多食善飢、口臭、大便乾燥、小便黃、舌質紅、苔白或黃,脈弦滑。
在紅斑上出現痤瘡樣丘疹、膿皰,毛細血管擴張明顯,局部灼熱;伴口乾,便祕;舌紅絳,苔黃。多見於丘疹型。
10.2.2.2 辨證分析
熱毒熾盛,充斥絡脈,蘊結肌膚,故局部灼熱,在紅斑上出現痤瘡樣丘疹、膿皰,毛細血管擴張明顯;熱毒耗損陰津,故口乾、便祕;舌紅絳、苔黃爲熱毒蘊膚之象。
10.2.2.3 方藥治療
10.2.2.3.1 方一
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15克,野菊花15克,連翹12克,梔子10克,玄蔘10克,大黃3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10.2.2.3.2 方二
可用茵陳五苓散或黃連解毒湯;熱甚者加白花舌蛇草、生石膏、梔子等,膿皰重者加野菊花、蒲公英等。
10.2.2.3.3 外用方
10.2.2.3.4 常用成方
10.2.3 氣滯血瘀(鼻贅期)
酒渣鼻·氣滯血瘀證(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鼻部組織增生,呈結節狀,毛孔擴大,舌質略紅,脈沉緩爲常見症的酒渣鼻證候[3]。
10.2.3.1 症狀
鼻部暗紅或紫紅,逐漸肥厚變大,形成鼻贅,舌質暗紅或有紫斑,脈弦澀。
鼻部組織增生,呈結節狀,毛孔擴大;舌略紅,脈沉緩。多見於鼻贅型。
10.2.3.2 辨證分析
肺胃積熱不解,上衝薰蒸鼻面日久,故見毛孔擴大;復感外邪,瘀結於肌膚,致經絡阻隔,氣血瘀滯,故鼻部組織增生呈結節狀;舌略紅、脈沉緩爲氣滯血瘀之象。
10.2.3.3 方藥治療
10.2.3.3.1 方一
處方:歸尾12克,川芎6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黃芩10克,大黃3克,陳皮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10.2.3.3.2 方二
方用涼血四物湯加夏枯草、連翹、鬼箭羽;如風盛者服用防風通聖丸,血淤明顯可用大黃蟅蟲丸、小活絡丹等。
10.2.3.3.3 方三
涼血四物湯(吳謙等《醫宗金鑑》)加減處方:當歸、川芎、紅花、五靈脂、凌霄花各9克,赤芍、丹蔘各15克,黃芩、牡丹皮各12克,生地黃、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10.2.3.3.4 外用方
10.2.3.3.5 常用成方
療效:按上述分型和處方治療酒渣鼻50例,其中一期23例,二期22例,三期5例。治療結果:痊癒35例,顯效9例,好轉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8%。
10.3 鼻赤的專方治療
10.3.1 百部清肺飲
組成:百部20克,桑白皮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夏枯草20克,玄蔘20克,野菊花30克,薏苡仁30克,生山楂30克,白蘚皮15克,地膚子15克,茯苓皮15克,黃芩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外用蛇黃軟膏(蛇牀子、黃柏、寒水石、爐甘石)。
療效:共治療酒渣鼻35例,痊癒32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7.1%。
10.3.2 七葉飲
組成:枇杷葉10克,側柏葉12克,桑葉6克,人蔘葉6克,荷葉6克,竹葉6克,大青葉15克。
加減:感染嚴重加銀花、連翹、七葉一枝花;大便祕結加玄明粉、大黃;皮脂溢出加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結節、鼻贅加丹蔘、夏枯草;血瘀加桃仁、紅花;熱重加寒水石、生石膏。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療效:以本方七葉飲治療酒渣鼻23例,並配合外敷藥。結果:痊癒15例,顯效4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1.3%。
10.3.3 酒鼓飲
組成:枇杷葉10克,桑白皮10克,川芎10克,陳皮9克,黃芩10克,桃仁9克,紅花9克,赤芍9克,梔子10克,生地15克,金銀花30克,生石膏15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15天爲一療程。
療效:以本方治療酒渣鼻20例,未配合外敷治療。結果:痊癒14例,顯效3例飠好轉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0%。
10.3.4 涼血四物湯加減
組成:赤芍10克,當歸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五靈脂9克,紅花10克,赤苓皮15克,桑白皮12克,白芷12克,辛荑花12克。
用法:以此方爲基礎,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並配合外用顛倒散或杏黃散。
療效:共治療酒渣鼻90例,痊癒26例,顯效31例,好轉1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爲84.4%。
10.3.5 酒鼓方(外用)
組成:水銀4克,苦杏仁9克,楓子仁9克,柏子仁9克,木鱉子仁6克,胡桃肉3克,當歸3克,樟腦2克,火麻仁8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紗布包紮,每天在鼻部周圍慢慢搽擦2遍,每遍20~30次。用後將藥密封,以防藥味外溢,影響療效。藥粉過干時可加人少許菜油或麻油拌勻,每包可用1個月。注意:本方有劇毒,切忌內服。配合內服龍膽瀉肝丸,每日2次,每次6克。必要時改丸爲湯,隨證加減。
療效:共治酒渣鼻3590例,總有效率爲90%。
10.3.6 脫皮液(外用)
組成:斑蝥50克,蜈蚣20條,蟾酥10克,冰片15克,地膚子15克,硫黃50克,百部25克,雄黃25克,松香20克,蛇牀子15克,煙膠30克,白蘚皮50克,土槿皮150克,大楓子50克,鎮江醋2.5公斤,90%酒精若干千克。
用法:將斑蝥、蟾酥、蜈蚣、雄黃用布袋裝好,其餘10味先放入醋中浸泡10天,再將布袋裝好的藥放入,浸泡3~5天,然後取出布袋,將袋內藥物搗碎後再放人酒精內浸泡2~3星期,棄藥取液,二液合併。使用時,用小毛筆蘸藥液在皮損處連續塗抹,每次用量不超過8ml,每隔2星期塗一次。塗藥後局部痛、麻、起皰、流水(注意不可讓其流經好的皮膚,以免起皰),待其自然結痂,脫落後再行第二次治療,直至痊癒。
療效:用脫皮液配方共治療酒渣鼻1195例,痊癒488例,顯效654例,無效53例,總有效率爲95.6%。
10.3.7 顛倒散(外用)
用法:將上藥研爲細末,加涼水調至糊狀。每晚臨睡前塗鼻部,次晨洗去,2周爲一療程。或硫黃、大黃粉各15克,加蒸餾水100毫升,拌勻密封1周後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搽1次。
療效:用顛倒散治療酒渣鼻27例,痊癒17例,顯效,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6.3%。
10.3.8 滅蟎方(外用)
組成:百部15克,苦蔘15克,蛇牀子15克,土槿皮15克,黃柏15克,烏梅15克,野菊花15克,土茯苓15克。
用法:上藥加水1公斤,每日1劑,煎水作冷溼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鐘。
療效:用滅蟎方治療酒渣鼻30例,痊癒ˉ8例,顯效17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達100%c另有20例用西藥滅蟎酊(滅滴靈、氯黴素)作爲對照組。兩組比較,毛囊蟎蟲檢查陰轉率無明顯差異,但中藥組見效快,副作用較小。
10.3.9 大楓子膏(外用)
組成:大楓子仁9克,木鱉子仁6克,火麻仁9克,核桃仁9克,樟腦6克,水銀花9克。
用法:前四味搗爛成極細糊膏狀,再將研爲細末的樟腦搗人合勻,最後將水銀搗人直至均勻不見水銀珠爲止,裝瓶備用。用藥前先洗淨手及患部,用紗布包藥纏緊,然後塗擦患處約1~2分鐘,或將藥膏薄薄塗上一層,每日3次。用後將手洗淨。本藥有毒,切忌入口。
療效:本方大楓子膏共治療酒渣鼻143例,痊癒85例,顯效36例,好轉6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爲88.8%。
10.3.10 蛤粉膏
組成:蛤粉15克,輕粉7.5克,青黛4.5克,黃柏7.5克,熟石膏15克。
用法:上藥研極細末,與50毫升芝麻油混合調勻,備用。用前先將面部清洗乾淨,然後將藥膏加冷水稀釋,加人之量以塗在皮膚上不往下流爲度,每日早晚各1次。
療效:用本方或本方加味,共治療酒渣鼻45例,部分配合內服加減清肺飲,痊癒17例,顯效2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7.78%。
10.3.11 博落回酊
用法:將博落回洗淨,切碎曬乾,人酒精中浸泡1周備用。每日蘸液塗患處2~3次,每次1分鐘,15天爲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酒渣鼻30例,痊癒15例,顯效10例,好轉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3.33%。
10.4 老中醫治療鼻赤經驗
高仲山醫案
餘×,男,年近60歲。1978年3月,其鼻頭腫大如膽,皮色紫紅,上面密集膿皰,兩頰亦滿布紅點,甚爲苦惱;因患者即將出國考察,特請診治。處方:淨水銀50克,大楓子仁50克,核桃仁50克。將大楓子仁與核桃仁一併搗爛,入乳鉢內,加水銀研至不見銀星爲度,即成褐色藥膏,貯瓶中備用。用時取藥膏一小塊,裹在紗布內擰至出油,輕擦患處,每日數次,不要洗臉。3日後,見膿皰漸退,紫紅色變淺,面頰紅點消失。6日後,膿皰完全平復,腫脹消退,僅皮色稍暗。3個月後,鼻頭及面頰光滑如常人,僅鼻準頭皮色稍暗,未再復發。
按:酒渣鼻成因,多爲脾胃溼熱上燻於脾肺之竅,熱結血瘀,甚則腐化而爲膿皰。多見於長期嗜酒,或消化不良,大便祕結,或婦女血分鬱熱而月事愆期之人。上述藥膏,屢試屢驗,效果極佳。且擦此藥膏無刺激性,愈後無瘢痕。個別人用藥後,面部可有輕度浮腫,需暫停數日,待浮腫消後,再用則無虞。在治療過程中,如能配合服用清利溼熱或調理脾胃之劑,其效尤佳。
10.5 中醫治療鼻赤用藥規律
10.5.1 內服方用藥規律
從近40年國內發表的50餘篇文章中,選出12首療效在80%以上的內服方劑,統計出這些方劑中每味藥的使用情況(人次/數)和每味藥出現的篇數多少,從而反映治療酒渣鼻的用藥規律。現列表如下:
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 物>20075赤芍、山梔、紅花。100~200>5生地、川芎、黃芩、甘草、桑白皮、大黃、野菊花、生山楂。50~991~4黃連、葛根、枇杷、當歸、茵陳、凌霄花、烏梅、桔梗、蒼朮、連翹、乾薑。<491~4蕙苡仁、五靈脂、赤苓皮、辛荑花、白芷、百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玄蔘、白蘚皮、地膚子、丹皮、桑葉、陳皮、側柏葉、人蔘葉、荷花、竹葉、大青葉、石膏、金銀花、桃仁、防風、荊芥、枳殼、花粉、丹蔘。
從表中可以看出,治療酒渣鼻的內服方藥以清熱和活血二類藥物應用例數較多。其他如利溼、行氣、殺蟲、驅風藥應用就相對較少,這與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的治則是一致的。
10.5.2 外用方用藥規律
外用藥是治療酒渣鼻的主要方法。我們從32篇載有外治方劑,且療效在80%以上的臨牀報道中,統計外用藥的使用情況,如下表:
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 物>1000≥5硫黃、水銀(輕粉)、杏仁、大楓子、核桃仁、樟腦。<5火麻仁、木鱉子仁、柏子仁、當歸、蛇牀子、冰片、百部、土槿皮、雄黃、斑蝥、蜈蚣、蟾酥、地膚子、白蘚皮、松香、煙膠。89~1000≥5黃柏、大黃。<88<5青黛、珍珠、寒水石、爐甘石、廣丹、苦蔘、烏梅、野菊花、土茯苓、博落回、紅粉、密陀僧、臘梅花、官粉、川連、兒茶、蛤粉、石膏、血竭、枯礬、麝香。
從表中可見,用藥相對集中治療人次較多,在千例以上的藥物大多爲有毒甚至有劇毒的殺蟲藥,其中硫黃、水銀、杏仁、大楓子等藥重複性較強,說明這些藥物對本病的療效比較確切。但使用時應注意,切不可人口。
10.6 外治法
(一)鼻部有紅斑、丘疹者,可選用一掃光或顛倒散洗劑外搽,每天3次。
(二)鼻部有膿皰者,可選用四黃膏或皮癬靈外塗,每天2—3次。
10.7 刺血療法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
操作:先以1寸毫針點刺鼻部皮損處,以微量出血爲宜,密度以每平方釐米約20個刺點,針畢拭去血點。然後針迎香、印堂,並留針30分鐘。7次爲一個療程,療程間隔7日。
療效:以此法治療酒渣鼻37例,2~4個療程以後,痊癒26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1.89%。
10.8 鍼灸治療
取穴:主穴:印堂、素髎、迎香、地倉、承漿、顴髎。配穴:禾髎、大迎、合谷、曲池等。
操作:患者取坐位,採取輕度捻轉進針方法,以有痠麻感覺爲度,留針20~30分鐘,每2~3日針刺1次。
疔效:以此法治療酒渣鼻21例,痊癒7例,顯效7例,好轉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5.24%。
10.9 耳針療法
耳針常選用腎上腺、內分泌、神門、皮質下等穴位,每次取2~3穴,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爲一療程。
10.10 穴住注射療法
操作:維生素B1、維生素B12、撲爾敏、普魯卡因針劑各2毫升,用5號注射針頭吸取藥液,注入合谷穴各1毫升,迎香穴各0.5毫升,印堂穴0.5毫升(自上向下,取45度角斜進針),隔日1次,忌食辛辣。
療效:以本法治療酒渣鼻5例,有一定效果。
10.11 七星針療法
七星針輕叩患部,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