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聖濟總錄》卷十八:白蘞散
2.1 處方
白蘞(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黃芩(去黑心)1兩,乾薑(炮)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羊躑躅半兩(蒸熟,炒幹)。
2.2 製法
上爲散。
2.3 功能主治
風,頭項及面上白駁,漸長如癬,但白紅色。
2.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至1錢匕,酒調下,日3次。
2.5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八
3 《聖惠》卷六十六:白蘞散
3.1 處方
白蘞半兩,甘草半兩,玄蔘半兩,木香半兩,赤芍藥半兩,川大黃半兩。
3.2 製法
上爲細散。
3.3 功能主治
3.4 用法用量
以醋調爲膏,貼於患上,幹即易之。
3.5 摘錄
《聖惠》卷六十六
4 《魏氏家藏方》卷九:白蘞散
4.1 處方
白蘞半兩,白礬(枯,別研)半兩,遠志半兩,雄黃半兩(別研),藜蘆1分,麝香1錢(別研),白芷1兩。
4.2 製法
上爲細末。
4.3 功能主治
長肉生肌。主發背癰疽。
4.4 用法用量
以臘月豬脂調敷之。
4.5 摘錄
《魏氏家藏方》卷九
6 《聖惠》卷六十八:白蘞散
6.1 處方
白蘞2兩,黃芩2兩,莽草(艾葉)2兩,地松3兩,石灰5兩,狗頭骨5兩(燒灰)。
6.2 製法
上爲細散。
6.3 功能主治
金瘡久不愈。
6.4 用法用量
用敷瘡上。
6.5 摘錄
《聖惠》卷六十八
7 《聖惠》卷六十四:白蘞散
7.1 處方
白蘞1兩,川大黃1兩,赤石脂1兩,赤芍藥1兩,莽草1兩,黃芩1兩,黃連1兩(去須),吳茱萸1兩。
7.2 製法
上爲末。
7.3 功能主治
7.4 用法用量
以雞子清和如泥,塗布上,貼於腫處,幹即易之。
7.5 摘錄
《聖惠》卷六十四
11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千金》卷八:白蘞散
11.1 處方
11.2 製法
上爲末。
11.3 功能主治
11.4 用法用量
《千金》本方用法:每服半刀圭,酒下,一日三次,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熱行爲候,十日便覺。
11.5 注意
忌豬肉、冷水。
11.6 摘錄
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千金》卷八
14 《百一》卷十六
14.1 組成
14.2 主治
幹溼瘡癬延生,或如錢成圈暈,久不愈者。
14.3 用法用量
先以手於癬處抓動,將藥摻貼。每用藥2錢許,入燒蟹殼灰1錢,合和生油、好粉貼瘡。
14.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4.5 附註
15 《雞峯》卷四
15.1 組成
白蘞半兩,白及半兩,黃芩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吳茱萸半兩。
15.2 主治
15.3 用法用量
看瘡多少,用生蜜調膏,攤紙上,先用鹽湯熱些洗了拭乾,貼瘡,日換1次。
15.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18 方出《聖惠》卷三十六,名見《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18.1 組成
白蘞1分,黃連(去須)1分,龍骨1分,烏賊魚骨1分,赤石脂1分。
18.2 主治
聤耳,出膿血不止。
18.3 用法用量
每用1錢,綿裹塞耳中。
18.4 製備方法
上爲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