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V

病毒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1 中文名稱

邊境病病毒

2 英文名稱

Border disease virus

3 分類類型

5 邊境病病毒基本特性

邊界病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BDV)可以通過孔徑爲50nm的微孔濾膜,56℃水浴30分鐘使其滅活,對乙醚中等敏感,20%乙醚於4℃18小時可使病毒滴度下降,病毒粒子蔗糖中的浮密度爲1.115g/cm3。邊界病病毒基因大小約爲12.5kDa,這與已報道的大部分BVDV株及所有的HCV株的基因大小相同。由於該病毒首先在蘇格蘭和威爾士的邊界地區發現,故此命名。分類上該病毒黃病毒科瘟病毒屬

6 邊界病的症狀

由邊境病毒引起綿羊疾病,稱爲邊境病。邊境病也發生於新西蘭和美國,在新西蘭稱爲“長毛搖擺病” (hairy shaker disease),美國稱作茸毛羔(fuzz lambs)。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地區於1964年發現本病,德國也有本病的報道。邊境病可由感染母羊經胎盤傳給胎兒。病羔的初生被毛呈細長的茸毛狀,有時還含色素。病羔短小,生長遲滯,並常死亡。少數活存羔羊在成長並配種後,經常發生流產,或者產出病羔。由於某些病羔的骨骼肌呈現特徵性的震顫,故又稱爲“搖擺病”或“舞蹈症”。

中樞神經系統的髓鞘質生成缺陷是綿羊邊境病的主要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變化是不能產生髓鞘質,即髓鞘質生成缺陷。某些病例出現腦畸形,肉眼表現是腦積水、腦穿孔小腦發育不全等。此外,典型病例還常具有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動脈外膜炎。

7 邊境病病毒傳播

邊境病羔羊在其生長成熟後的幾年內,仍保持其對後代的感染性。但母羊本身不顯任何症狀病毒似乎以一種與宿主動力學平衡的形式而長期持續存在於機體之中。根據Barlow等的研究,在懷孕54天時感染邊境病的母羊,其羔羊很少產生中和抗體,但對邊界病病毒呈現免疫耐受性。這些羔羊雖吮吸免疫性初乳,但病毒仍可持續存在好幾年。於懷孕後期感染的羔羊(胎兒此時已經具有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機能),病毒也能持續存在。因此,不論有無免疫機制,病毒都可持續存在於感染羔羊的各種組織中。

感染的羔羊皮膚和腎臟中持續存在病毒,是畜羣中疾病傳播的來源。而子宮卵巢睾丸生殖細胞中存在的病毒,則導致邊境病的垂直感染或因配種而發生橫的感染。人工接種時,經肌肉、腹腔、皮下以及口腔和眼結膜,均可引起感染

8 邊境病病毒疫苗

邊境病的免疫疫苗試製工作尚處於試驗階段。對於邊境病能否產生獲得性免疫,目前還有爭論。經驗證明,感染母羊能在連續2~3個懷孕期產出病羔,雖然疾病的嚴重程度有所減輕。Gardiner等發現,接種感染病料的母羊產出病羔,但這些母羊在一年後再用同樣的病料攻擊,卻可表現抵抗。Vantsis等在分離獲得致細胞變性Moredum毒株後,將其繼續在細胞培養物上傳代,並試製弱毒疫苗,據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另以高滴度病毒培養液,加入甲醛滅活,再用甲醇沉澱,並加BCG或dsRNA作爲佐劑,製備滅活苗。分組給配種前4周的母羊注苗,並在懷孕45天時攻毒,結果有50%的保護力。兩次注射組的效果較好。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