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基本信息
ICS 13.100
C 5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GBZ/T 301-2017 《電離輻射所致眼晶狀體劑量估算方法》(Estimation methods of eye lens dose caused by ionizing radiation)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7年20月27日《關於發佈〈職業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等10項衛生標準的通告》(國衛通〔2017〕22 號)發佈,代替 WS/T 117-1999。該標準自2018年5月1日實施。
4 發佈通知
關於發佈《職業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等10項衛生標準的通告
國衛通〔2017〕22 號
現發佈《職業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等10項衛生標準,編號和名稱如下:
一、強制性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GBZ 104—2017 職業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診斷(代替GBZ 104—2002)
GBZ 105—2017 職業性外照射慢性放射性診斷(代替GBZ 105—2002)
二、推薦性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GBZ/T 163—2017 職業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遠期效應醫學隨訪規範(代替GBZ/T 163—2004)
GBZ/T 244—2017 電離輻射所致皮膚劑量估算方法(代替GBZ/T 244—2013、WS/T 188—1999)
GBZ/T 301—2017 電離輻射所致眼晶狀體劑量估算方法(代替WS/T 117—1999)
三、強制性衛生行業標準
WS 582—2017 X、γ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質量控制檢測規範
四、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
WS/T 184—2017 空氣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譜分析方法(代替WS/T 184—1999)
WS/T 583—2017 放射性核素內污染人員醫學處理規範
WS/T 584—2017 人體內放射性核素全身計數測量方法
上述標準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GBZ 104—2002、GBZ 105—2002、GBZ/T 163—2004、GBZ/T 244—2013、WS/T 188—1999、WS/T 117—1999、WS/T 184—2017同時廢止。
特此通告。
國家衛生計生委
2017年10月27日
5 前言
本標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起草。
本標準按照 GB/T 1.1-2009 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代替WS/T 117-1999《X、γ、β射線和電子束所致眼晶狀體劑量估算規範》,與WS/T 117-1999 相比,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修改了標準名稱;
——修改了X、γ和電子外照射劑量估算方法及參數(見第4章,第6章,附錄A和附錄C,1999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中子外照射所致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方法(見第5章和附錄B);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良安、孫全富、張文藝、焦玲、何玲。
6 標準正文
6.1 1 範圍
6.2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6.2.1 2.1
6.2.2 眼晶狀體當量劑量 eye lens equivalent dose
特定電離輻射在眼晶狀體中產生的平均吸收劑量與該種輻射的輻射權重因子的乘積。
2.2
照射幾何條件 irradiation geometries
平行輻射束入射到人體上的照射幾何條件。
注:常用的這類照射幾何條件有:
——前後入射(AP):垂直於人體長軸(Z軸)從人體正面的入射;
——後前入射(PA):垂直於人體長軸(Z軸)從人體背面的入射;
——側向入射(LAT):垂直於人體長軸(Z軸)從人體側面的入射,當需要更詳細的描述時,從左側的表示爲LLAT,從右側的表示爲RLAT;
——轉動入射(ROT):垂直於人體長軸(Z軸)圍繞着長軸均勻速度轉動方式的入射,也可以認爲是身體在圍繞着長軸均勻速度轉動;
——各向同性入射(ISO):每單位立體角注量不隨角度變化的輻射。
6.3 3 通用要求
3.1 僅當電子能量≥0.5 MeV,X、γ 射線能量≥10 keV 才需進行外照射眼晶狀體劑量估算。
3.2 在輻射損傷疾病診斷中,特別是超劑量限值時,宜用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作爲眼晶狀體劑量估算目標量;在輻射防護評價中應使用眼晶狀體當量劑量爲估算目標量。
3.3 眼晶狀體劑量估算的結果不但應給出平均值,還應給出受照射線的種類、能量、照射時間、劑量率、照射的次數和照射間隔時間等信息。
6.4 4 X、γ 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方法
6.4.1 4.1 有個人監測信息的劑量估算
當有X、γ個人劑量當量Hp(d)監測或估算結果、並有射線能量和入射角等信息時,應用式(1)估算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式中:
fpγ—— 個人劑量當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A中A.2),單位爲毫戈瑞每毫希沃特(mGy/mSv);
HP(d) ——個人劑量當量(對X、γ射線,其能量>40 keV,或前向入射時,或各向同性入射時,一般採用HP(10)進行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在其他情況下,宜用HP(0.07)進行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單位爲毫希沃特(mSv)。
6.4.2 4.2 有注量信息時的劑量估算
4.2.1 有輻射場注量相關信息時,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用式(2)進行估算:
式中:
fzγ—— X、γ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A中表A.5),單位爲皮戈瑞平方釐米(pGy∙cm2);
Φγ—— X、γ輻射場的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4.2.2 X、γ 輻射場的注量可用以下方式獲取:
a) 若有用注量率測量儀器直接測得的輻射場的注量率,可用式(3)計算出注量:
式中:
Φγ—— X、γ輻射場的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φγ—— X、γ輻射場的注量率,單位爲每平方釐米每小時( cm-2∙h-1);
t —— 人員在相應場所的停留時間,單位爲小時(h)。
b) 若已知核素源的放射性活度,則可用式(4)計算注量:
式中:
Φγ—— X、γ輻射場的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A —— 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單位爲貝可(Bq);
Fγ—— 放射源每次衰變發射X、γ射線的分支比(其值參見表A.6);
t —— 人員在相應場所的停留時間,單位爲秒(s);
R —— 關注點到源的距離,單位爲釐米(cm)。
6.4.3 4.3 有場所檢測資料的劑量估算
4.3.1 有輻射場空氣比釋動能率信息時,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用式(5)進行估算:
式中:
—— X、γ輻射場的空氣比釋動能率,單位爲微戈瑞每小時(μGy/h);
CkL——空氣比釋動能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A中表A.4),單位爲戈瑞每戈瑞(Gy/Gy);
t —— 人員累積受照時間,單位爲小時(h);
4.3.2 X、γ 輻射場的空氣比釋動能率可用以下方式之一獲取:
a)用空氣比釋動能率測量儀器直接測得的輻射場的空氣比釋動能率;
b)若有輻射場周圍劑量當量率的測量數據,可用式(6)計算輻射場的空氣比釋動能率;
式中:
—— X、γ輻射場的空氣比釋動能率,單位爲微戈瑞每小時(μGy∙h-1);
—— X、γ輻射場的周圍劑量當量率,單位爲微希沃特每小時(μSv∙h-1);
CkH*—— 空氣比釋動能到周圍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A中表A.7),單位爲希沃特每戈瑞(Sv/Gy)。
c)若有輻射場定向劑量當量率的測量數據,可用式(7)計算輻射場的空氣比釋動能率:
式中:
—— X、γ輻射場的空氣比釋動能率,單位爲微戈瑞每小時(μGy/h);
—— 定向劑量當量率,單位爲微希沃特每小時(μSv/h);
CkH'—— 是空氣比釋動能到定向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A中表A.7),單位爲希沃特每戈瑞(Sv/Gy)。
6.5 5 中子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方法
6.5.1 5.1 有個人監測信息的劑量估算
當有中子個人劑量當量Hp(10) 監測結果、並有中子射線能量和入射角信息時,應用式(8)估算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式中:
fpn—— 個人劑量當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B中B.1的方法計算),單位爲戈瑞每希沃特(Gy/Sv);
Hp(10) —— 個人劑量當量,對中子只需監測Hp(10),單位爲毫希沃特(mSv)。
6.5.2 5.2 有注量信息時的劑量估算
5.2.1 有輻射場注量相關信息時,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用式(9)進行估算:
式中:
CΦe—— 中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B中表B.1),單位爲皮戈瑞平方釐米(pGy∙cm2);
Φn —— 中子輻射場的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5.2.2 中子輻射場的注量可用以下方式之一獲取:
a) 若有用中子注量率測量儀器直接測得的輻射場的注量率,可用式(10)計算出注量。
式中:
Φn—— 中子輻射場的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φn—— 中子輻射場的注量率,單位爲每平方釐米小時(cm-2∙h-1);
t —— 人員在相應場所的停留時間,單位爲小時(h)。
b) 若已知核素源的放射性活度,則可用式(11)計算注量。
式中:
Φγ—— 中子輻射場的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A —— 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單位爲貝可(Bq);
Fn—— 中子放射源每次衰變發射的中子數(其值參見附錄B中表B.3);
t —— 人員在相應場所的停留時間,單位爲秒(s);
R —— 關注點到源的距離,單位爲釐米(cm)。
c) 若有中子輻射場周圍劑量當量率監測數據時,則可用式(12)計算注量:
式中:
Φn—— 中子輻射場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 周圍劑量當量率,單位爲微希沃特每小時(μSv/h);
t —— 人員在相應場所的停留時間,單位爲小時(h)
CφH—— 中子注量到周圍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B中表B.2),單位爲皮希沃特平方釐米(pSv∙cm2);
106—— 微希沃特每小時轉化爲皮希沃特每小時的轉換系數。
6.6 6 電子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方法
6.6.1 6.1 有注量信息的劑量估算
6.1.1 公式(13)是有輻射場注量相關信息時,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用式(13)進行估算:
式中:
CLH—— 電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C中表C.1),單位爲皮戈瑞平方釐米(pGy∙cm2);
Φe—— 電子輻射場中眼晶狀體相應位置的注量率,單位爲每平方釐米秒(cm-2∙s-1);
6.1.2 電子輻射場的注量可用以下方式獲取:
a) 若有用電子注量率測量儀器直接測得的輻射場的注量率,可用式(14)計算出注量。
式中:
Φn—— 電子輻射場的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φe—— 電子輻射場的注量率,單位爲每平方釐米小時 ( cm-2∙h-1);
t —— 人員在相應場所的停留時間,單位爲小時(h)。
b) 若已知核素源的放射性活度及每次衰變發射的 β(包括電子)粒子數,則可用式(15)計算
注量:
式中:
Φe—— 電子輻射場的注量,單位爲每平方釐米(cm-2);
A —— 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單位爲貝可(Bq);
Fe—— β發射放射源每次衰變發射的電子數(其值參見附錄C中表C.2);
t —— 人員在相應場所的停留時間,單位爲秒(s);
R —— 關注點到源的距離,單位爲釐米(cm)。
6.6.2 6.2 有定向劑量當量率信息
6.2.1 當有電子輻射場定向劑量當量率信息時,可用式(16)先計算出電子注量率,再用式(13)計算
式中:
CeH—— 電子注量到周圍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 C 中的表 C.3),單位爲納希沃特平方釐米(nSv∙cm2);
—— 入射方向爲 0°時的淺層定向劑量當量率,單位爲微希沃特每小時(μSv/h);
7 附錄A(資料性附錄)X、γ 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中的相關轉換系數
7.1 A.1 空氣比釋動能與注量的相互轉換系數
表 A.1 中列出了 X、γ 外照射時,空氣比釋動能與注量的相互轉換系數。
7.2 A.2 個人劑量當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fpγ
個人劑量當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fpγ用式(A.1)計算:
式中:
fpγ—— 個人劑量當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單位毫戈瑞每毫希沃特(mGy/mSv);
CkP—— 從空氣比釋動能到個人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表A.2和表A.3),單位毫希沃特每毫戈瑞(mSv/mGy);
Cke—— 空氣比釋動能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表A.4),單位爲毫戈瑞每毫戈瑞(mGy/mGy)。
表A.2 從空氣比釋動能到Hp(10,α)的轉換系數CkP
表 A.3 空氣比釋動能到 Hp(0.07,α)的轉換系數
7.3 A.3 X、γ 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fzγ
表 A.5 中列出了 X、γ 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fzγ。
7.4 A.4 放射性核素源每次衰變發射X、γ射線的分支比
表A.6中列出了放射性核素源每次衰變發射X、γ射線的分支比。
表 A.6 放射性核素源每次衰變發射 X、γ 射線的分支比 Fγ
7.5 A.5 空氣比釋動能到周圍劑量當量或定向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
表A.7中列出了空氣比釋動能到周圍劑量當量或定向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
表A.7 空氣比釋動能到周圍劑量當量或定向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
8 附錄B(資料性附錄)中子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中的相關轉換系數
8.1 B.1 個人劑量當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fpn
中子個人劑量當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fpn用式(B.1)計算:
式中:
fpn—— 中子個人劑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單位爲毫戈瑞每毫希沃特(mGy/mSv);
CФe—— 中子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B中表B.1),單位爲皮戈瑞平方釐米(pGy∙cm2);
CФp—— 中子注量到個人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其值參見附錄B中表B.2),單位爲皮希沃特平方釐米(pSv∙cm2)。
8.2 B.2 中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表B.1中列出了中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表 B.1(續)
8.3 B.3 中子外照射注量到周圍劑量當量和個人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
表 B.2 中列出了中子外照射注量到周圍劑量當量和個人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
表 B.2 中子外照射注量到周圍劑量當量和個人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pSv∙cm2)
表 B.2 (續)
8.4 B.4 核素中子源的特性
9 附錄C(資料性附錄)電子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中的相關轉換系數
9.1 C.1 電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表 C.1 中列出了電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fze。
表 C.1 電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電子能量
9.2 C.2 常用 β 發射核素每次衰變發射的分支比
表C.2中列出有β外照射意義的常用β發射核素每次衰變發射的分支比。
表C.2 有β外照射意義的常用β發射核素每次衰變發射的分支比Fe
9.3 C.3 電子注量率到定向當量劑量率的轉換系數
表C.3中列出了不同能量和電子注量率到定向當量劑量率的轉換系數。
9.4 C.4 不同入射角度對的修正係數
表C.4~表C.6中列出了不同入射角度對的修正係數。
表 C.4 不同入射角度對的修正係數
表 C.5 不同入射角度對的修正係數
表 C.6 不同入射角度對的修正係數
10 附錄D(資料性附錄)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方法示例
10.1 D.1 注意事項
D.1.1 在防護評價中,可將受照眼晶狀體處的個人劑量當量 Hp(3)監測結果視爲眼晶狀體當量劑量,在均勻照射的情況下,也可將個人劑量當量 Hp(10)監測結果視爲受照眼晶狀體的眼晶狀體當量劑量。
D.1.2 若需進行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一般應用受照眼晶狀體處的個人劑量當量 Hp(3)監測結果進行估算,在均勻照射的情況下,也可用個人劑量當量 Hp(10)監測結果進行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無個人監測數據時,再用其他劑量信息(例如,輻射場的注量、空氣比釋動能、周圍劑量當量、定向劑量當量等)進行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但採集這些數據的輻射場位置應與受照眼晶狀體相近。
D.1.3 若需採用模擬劑量測量進行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時,應注意以下技術環節:
a) 測量用的劑量計應是具有一定厚度的薄型劑量計,並有組織等效材料的覆蓋物;劑量計厚度不宜大於 l mm;覆蓋物的質量厚度應爲 300 mg/cm2,有眼瞼遮蓋時應爲 800 mg/cm2);
c) 如果利用模體進行模擬測量,對 X、γ 和中子外照射,一般將眼睛視爲頭部模型的一部分,將估算的頭部平均劑量視爲眼晶狀體劑量;
d) 在電子線束外照射的情況下可將薄的劑量計置於模體相應於眼晶狀體的前表面赤道位置處進行模擬測量,這時可用裸眼模型的平均值作爲眼晶狀體劑量的估算結果。
D.1.4 在進行外照射眼晶狀體劑量估算中,應按不同場景、源項信息、檢測數據和其他相關信息分別用第 5 章~第 6 章的方法進行。
D.1.5 若劑量估算的目標量是眼晶狀體當量劑量時,對 X、γ 和電子爲 WR=1;對中子按其能量 WR分別取值如下:
10.2 D.2 X、γ 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方法舉例
10.2.1 D.2.1 有個人監測信息
例:若進行介入操作的一個工作人員的操作眼晶狀體受到事故照射,假設可視前向入射得均勻照射,Hp(10,0º)的監測結果爲 500 mSv,X 射線的平均能量爲 30 keV,估算這個工作人員受照部位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解:因 X 射線的平均能量爲 30 keV,而且可近似地視爲 AP 入射方式的垂直入射。
從表 A.2 可查得空氣比釋動能到 Hp(10,0º)的轉換系數 CkP=1.112 mSv/mGy;
從表 A.4 可查得空氣比釋動能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Cke=1.14 mGy /mGy;
由式(A.1)可計算個人劑量當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fpγ:
fpγ= Cke/ CkP=1.14/1.112≈1.025 mGy/mSv;
Hp(0.07)= 500 mSv
10.2.2 D.2.2 有注量監測信息
例:若進行介入操作的一個男性工作人員的操作眼晶狀體受到事故照射,受照部位注量的監測結果爲 50×1010cm-2,X 射線的平均能量爲 30 keV,估算這個工作人員受照部位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解:因 X 射線的平均能量爲 30 keV,而且可近似地視爲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從表 A.5 可查得 X、γ 輻射場注量到男性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fzγ=0.812 pGy∙cm2;
10.2.3 D.2.3 有場所監測信息
例:若進行介入操作的一個男性工作人員的操作眼晶狀體受到事故照射,眼晶狀體受照部位的周圍劑量當量率爲 500µSv/h,X 射線的平均能量爲 30 keV,估算這個工作人員累計受照 10 小時後,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解:因 X 射線的平均能量爲 30 keV,而且可近似地視爲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從表 A.7 可查得 X、γ 輻射場空氣比釋動能到周圍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
kH*C =1.10 Sv/Gy ;
用式(6)計算這次事故輻射場的空氣比釋動能率;
從表 A.4 可查出空氣比釋動能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Cke=1.197 mGy /mGy;
10.3 D.3 中子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方法舉例
10.3.1 D.3.1 有個人監測信息
例:若進行 Am-241/Be 中子源操作的一個工作人員受到事故照射,受照部位 Hp(10)的監測結果爲500 mSv,中子的平均能量爲 4.5 MeV,估算這個工作人員受照部位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解:中子的平均能量爲 4.5 MeV,可近似地視爲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用插值法從表 B.1 可得中子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CФe=49.9 pGy∙cm2;
用插值法從表 B.2 可得中子注量到個人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 CФp= 421 pSv∙cm2;
用式(B.1)可計算中子個人劑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fpn:
10.3.2 D.3.2 有注量監測信息
例:若進行 Am-241/Be 中子源操作的一個工作人員受到事故照射,事故期間受照部位注量的監測結果爲 50×109cm-2,中子的平均能量爲 4.5 MeV,估算這個工作人員受照部位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解:中子的平均能量爲 4.5 MeV,可近似地視爲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用插值法從表 B.1 可查得中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 CФe= 19.0 pGy∙cm2;
10.3.3 D.3.3 有場所監測信息
例:若進行 Am-241/Be 中子源操作的一個工作人員受到事故照射,事故期間受照部位周圍劑量當量的監測結果爲 500 mSv,中子的平均能量爲 4.5 MeV,估算這個工作人員受照部位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解:因中子的平均能量爲 4.5 MeV,而且可近似地視爲垂直入射,而且是 AP 入射方式。
從表 B.2 中用插值法可以得到中子注量到周圍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CФН=406.5 pSv∙cm2;
參照式(12)可以計算出這種情況下事故期間受照部位注量
從表 B.1 中用插值法可以得到中子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CΦe=49.9 pGy∙cm2
10.4 D.4 電子外照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估算方法舉例
10.4.1 D.4.1 有注量監測信息
例:在進行 Sr-89 核素治療時一個工作人員受到事故照射,β近似地視爲垂直入射,源的活度爲 3.7 GBq,工作人員受照眼晶狀體離源距離爲 50 cm,受照時間 1 h,估算這個工作人員受照部位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解:由表 C.2 可查出 Sr-89β射線的平均能量爲 0.5846 MeV,每次衰變發射的 β 粒子數 Fe=1.0;
用式(15)可計算此時的注量:
對Sr-89,β最大能量爲0.5846 MeV,從表C.1用插值法可以得到電子輻射場注量到眼晶狀體吸收劑量的轉換系數fze=0.0348 pGy∙cm2;
10.4.2 D.4.2 有定向劑量當量監測信息
例:在進行 Sr-89 核素治療時一個工作人員受到事故照射,β射線近似地視爲垂直入射,在受照眼晶狀體位置監測的定向劑量當量率,受照時間 1 h,估算這個工作人員受照部位的眼晶狀體吸收劑量。
解:由表 C.2 可查出 Sr-89β 射線的平均能量爲 0.5846 MeV;
參照表 C.3 用插值法可得出電子注量到定向劑量當量的轉換系數 CeH≈0.375 nSv∙cm2;
由於是垂直入射情況,因此,R(0.07,0º)=1 ;
用式(16)和式(14)計算受照眼晶狀體處的注量:
11 參考文獻
[1] IAEA,General Safety Requirements,No. GSR Part 3,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 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2014
[2] ISO 15382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 Procedures for Monitoring the Dose to the Lens of the Eye, the Skin and the Extremities,International Standard,2015
[3] IAEA TECDOC No. 1731,IAEA Impl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of the New Dose Limit for the Lens of the Eye,2013
[4] ICRP,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Publication 103. 2007
[5] ICRP 107 Nuclear Decay Data for Dosimetric Calculations, Ann. ICRP 38(3), 2008
[6] ICRP,Conversion Coefficients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Quantities for External Radiation Exposures. ICRP Publication 116. 2010
[7] ICRP,Conversion Coefficients for Use i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gainst External Radiation,ICRP Publication 74. 1996
[8] ICRP. Anatomical, Physiological and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ICRP Publication 23. 1975
[9] ICRU. Determination of Dose Equivalents form External Radiation Sources-Part 2. ICRU Report 43. 1988
[10] ICRU. Measurement of Dose Equivalents from External Photon and Electron Radiations. ICRP Report 47. 1992
[11] ICRU, 1993b. Quantities and Units in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ICRU Report 51. ICRU Publications: Bethesda, MC
[12] ICRU, 1998. Fundamental Quantities and Units for Ionizing Radiation. ICRU Report 60. ICRU Publications: Bethesda, MC
[13] ICRU, 2001b. Determination of Operational Dose Equivalent Quantities for Neutrons. ICRU Report 66. Journal of ICRU 1 (3)
[14] http://hps.org/publicinformation/radardecaydata.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