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菌肽
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抗菌队是1980年由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经注射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定名为Cecropins。东方铃蟾皮肤中的抗菌肽:东方铃蟾的皮肤中含有大量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抗菌肽,但某些抗菌肽能溶解人的红细胞,造成溶血。参考文献:2014.4名儿童误食蟾蜍中毒.
-
微蹼铃蟾
中文名:微蹼铃蟾拉丁名:BombinamicrodeladigitoraLiu,HuandYang,1960俗名:大蹼铃蟾微蹼亚种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盘舌蟾科中文属名:铃蟾属采集描述: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四肢及腹面为黑色与土红色或橘红色相间的斑块,腹后部和股基部的橘红斑相连成一大斑块。
-
东方铃蟾
5月初出蛰。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10(3):180-183.抗菌肽:分子中文名:抗菌肽分子英文名:Bombinin-like蛋白质序列:参考文献:http://www.ncbi.nlm.nih.gov/protein/P29004.1生物学活性:抗菌肽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胞杆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
圆斑臭蛙
P.79-81形态:圆斑臭蛙雌雄体型差别大,雄蛙体长47~松果体可见;颞褶短而平直,自眼后达鼓膜上方止;舌长梨形,后端深缺。地理分布:圆斑臭蛙分布于云南。在其皮肤分泌物中,主要含有能杀死细菌的抗菌肽,但很多抗菌肽都能溶解人的红细胞造成溶血,腹腔给小鼠注射其皮肤分泌物,能引起小鼠在半小时内溶血死亡。
-
贵州疣螈
P.46-47形态:贵州疣螈雄螈成体全长160mm左右,雌螈190mm左右。眼中等大小,眼径与眼鼻间距相等;有毒/泌毒部位:皮肤腺毒素类型:溶血毒素毒性:疣螈属动物的皮肤分泌物中含有在其皮肤分泌物中,主要含有能杀死细菌的抗菌肽,但很多抗菌肽都能溶解人的红细胞造成溶血。腹腔给小鼠注射皮肤分泌物,能引起小鼠溶血死亡。
-
安氏臭蛙
中文名:安氏臭蛙拉丁名:RanaandersoniiBoulenger,1882俗名:景东臭蛙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蛙科,蛙亚科中文属名:臭蛙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背面皮肤较粗糙,满布细颗粒,有少数疣粒杂于其间;雄蛙背面后端和体侧以及腹面有小白刺;
-
缅甸溪蟾
中文名:缅甸溪蟾拉丁名:Torrentophryneburmanus(Andersson),1938俗名:缅甸蟾蜍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溪蟾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无耳柱骨;指基下瘤和关节下瘤单一;内外掌突大小相若,内掌突略长,外掌突略呈圆形。
-
疣棘溪蟾
中文名:疣棘溪蟾拉丁名:TorrentophrynetuberospiniaYangandLiu,1996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溪蟾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眼径约为头长的1/3;上眼睑外缘具隆起的腺体;无耳柱骨;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
-
隐耳蟾蜍
中文名:隐耳蟾蜍拉丁名:BufocryptotympanicusLiuandHu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蟾蜍属采集描述: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有毒/泌毒部位:皮肤腺毒素类型:混合毒素毒性:蟾蜍的皮肤毒腺和耳下毒腺能分泌蟾酥,主要由生物原胺、蟾毒配基和蟾蜍毒三大类组成。
-
中华蟾蜍
中文名:中华蟾蜍拉丁名:BufogargarizansminshanicusStejneger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蟾蜍属采集描述: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头顶部有许多大疣粒;蟾毒配基是其皮肤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能增强心脏收缩力,治疗心衰。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
-
西藏蟾蜍
中文名:西藏蟾蜍拉丁名:BufotibetanusZarevsky,1925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蟾蜍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蟾毒配基是其皮肤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能增强心脏收缩力,治疗心衰。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
-
司徒蟾蜍
中文名:司徒蟾蜍拉丁名:BufostuartiSmith,1929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蟾蜍属采集描述: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雌蟾通体背面浅棕色,自吻端始至肛上方有明显的、极细的脊纹;雄蟾头顶平坦,边缘不棱起;蟾蜍毒中含有心脏毒成分。
-
花背蟾蜍
中文名:花背蟾蜍拉丁名:BuforaddeiStrauch中文目名:无尾目中文科名:蟾蜍科中文属名:蟾蜍属采集描述: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体背密布大小不等具有小白刺的疣粒,疣粒上有红点;腹面满布扁平疣。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