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血虚津亏
血虚津亏是指反映血与津液相关的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血虚津亏指出人身血、津等体液的同源性,故血的虚损也会导致津液的不足,表现出口干、无泪、无涕、无汗、尿少、大便干结及眼、鼻、口等腔道黏膜干燥破损的病证。例如“夺血者无汗”和“夺汗者无血”。
-
清化治中汤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加减法:泛酸呕苦痛甚合以左金丸、金铃子散、失笑散,恶心呕吐加半夏10g、陈皮10g或代赭石(先下)30g~60g、姜竹茹10g,发热便秘、苔黄脉实合大柴胡汤、承气汤类,久病气虚加人参(一般用党参10g~15g)、黄芪10g~15g、白术10g,减去茵陈、郁金,营血不足加当归10g、杞子10g,去苏梗、厚朴。
-
血燥生风
血燥生风即血虚风燥,为病机。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而致干燥瘙痒及脱屑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