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①指人的一种个性特征。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不体会环境条件和他人的处境,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
-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女性较多。对人情感肤浅,容易变化,以致难以与周围保持正常的社会关系。本病的发生机制与遗传素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教育有关。(5)自我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只考虑自己的需求,丝毫不考虑别人当时的实际情况,为此常常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
犯罪心理因素
犯罪心理因素是导致犯罪行为的主体因素之一。犯罪心理因素主要有: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仰,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精神空虚和颓废。自我中心、利己主义、个人欲望强烈。情绪障碍,如冷酷、易冲动、粗暴、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等。意志薄弱、易受暗示、自卑感强、自制力差;
-
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据l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偏执型人格的治疗方法: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
-
妄想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据l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偏执型人格的治疗方法: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普通醉酒状态
普通醉酒状态是一次过量饮酒后出现的急性中毒状态。麻痹期开始后,患者意识进入混浊状态,思维进一步脱抑制,兴奋明显,联想更加快,无忧无虑而激惹,情绪不稳,自我中心,说话声大,态度傲慢,有时对周围人有攻击行为。普通醉酒状态的治疗:普通醉酒状态一般无需治疗,抑制过深时可用中枢兴奋药。严重时到医院抢救。
-
夫妇间偏执狂
夫妇间偏执狂又称病理性嫉妒综合征,病理性嫉妒这一术语是M·Ey(1950)、R·Mowat(1966)、M·Shentierd(1961)和P·Muller(199)等先后都应用过的。本综合征常见于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多是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自我中心倾向强、自尊心强的人。患者多见性欲亢进,易激惹、紧张等。
-
病理性嫉妒综合征
夫妇间偏执狂又称病理性嫉妒综合征,病理性嫉妒这一术语是M·Ey(1950)、R·Mowat(1966)、M·Shentierd(1961)和P·Muller(199)等先后都应用过的。本综合征常见于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多是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自我中心倾向强、自尊心强的人。患者多见性欲亢进,易激惹、紧张等。
-
癫痫性性格改变
癫痫性性格改变是癫痫患者特有的慢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为进行性改变。同一患者可以是一种倾向占优势,也有的患者同时具备两个极端的特点,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内某一特点表现较为突出而已,患者可因鸡毛蒜皮小事而自卑,也可因微不足道的原因冲动,肇事,甚至行凶。
-
成瘾人格
成瘾人格即易成瘾人格,对于是否存在这种人格尚存在争议。不少学者发现,不少酒精和药物依赖者往往存在人格缺陷,其主要特征是: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
-
自尊癖
自尊癖(autophilia)指显著的自我中心,将感情与兴趣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对自己评价过高。通常的表现是自觉美貌非凡,喜欢对镜欣赏,顾影自怜;自觉才华出众,经常自以为是,喜欢哗众取宠。在人际交往中完全不体谅他人,总是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还以为人同此心,因而心安理得。通常见于某些人格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状。
-
易成瘾人格
成瘾人格即易成瘾人格,对于是否存在这种人格尚存在争议。不少学者发现,不少酒精和药物依赖者往往存在人格缺陷,其主要特征是:被动、依赖、自我中心、反社会行为、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
-
自我意识
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学前期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
-
减少参与理论
该理论认为,若要使老年期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减少职业性与社交性的活动,尤其是在情感性人际关系上更应避免涉人。减少参与理论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社会的减少参与,即为了保持社会的功能,就要准备建立退休的减少参与的制度;即使习惯与爱好发生变化,也应看做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
-
黑暗三性格
“黑暗三性格”(darktriad)是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新名词。心理学所谓的“黑暗三性格”(darktriad):自我中心(自恋者)、热爱冒险刺激且心狠手辣(心理变态者)、善于撒谎喜将人玩弄于股掌(权谋者)。
-
集体心理治疗
概述:集体心理治疗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心理治疗的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互动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过程。有攻击行为;准备:1.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滥用、误用。角色扮演;
-
心理病态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社会病态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B 类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是以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为特征的认知情感行为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DSM-5将其归入B类人格障碍。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