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意识
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这一阶段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学前期以后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
-
个性结构
个性结构是个性的组织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体系。没有心理过程就谈不上个性心理。5.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包括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认识成分,以及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豪等情感成分和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意志成分。
-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指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自我控制是人所特有的,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的活动。另一种则是针对主观世界的,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控制是运用符号、记号乃至词、语言这些精神工具,通过自我意识从而达到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控制。
-
GB/T 29433-201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ICS13.100C5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9433-201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Guidelinesformentalhealtheducationinschool《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2月31日发布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6.4.5择业与就业心理教育全面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
潜意识
意识分为表意识和潜意识。放松时,信息最容易进入潜意识:脑科学研究发现:潜意识在G波状态最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放松是将大脑迅速调整到a波状态的有效方法。在我们的心灵财富训练和“成功教练”训练课程中,都大量的采用了配乐声音扩大法,帮助学员刺激自我意识,达到激发心灵潜能的目的。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
边缘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基本信息:《边缘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一部分。尤其是当患者感到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在应激情况下可出现偏执和分离性症状。研究显示,进行辩证行为治疗的患者冲动控制能力、专注力及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获得大幅提高。
-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诊疗规范全文:一、概述: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焦虑、恐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该组疾病主要包括童年分离焦虑障碍、童年特定恐惧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焦虑障碍和同胞竞争障碍等。不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并非更广泛情绪、品行或人格紊乱,或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障碍的组成部分;
-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在多变的社会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影响,难免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意无意地执行着旧有的价值标准;
-
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
基本信息:《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1年1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的通知》(国卫人口发〔2021〕2号)印发。3.关注个体差异及睡眠问题,采取适宜的照护方式。2.达到良好的精细动作发育水平。2.有初步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
-
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指个体在犯罪行为实施前早已潜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推动作用的各种消极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结合。(2)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歪曲的自我意识、亚文化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等。(3)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特定的气质类型、消极的性格特征、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智能等。
-
自我
自我指关于自己形象,如能力、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及肯定。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在现实环境的反复作用下,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这是它发展自我防御机制,或采用某种减轻恐惧、焦虑、紧张的行为方式,以求解除自我所受到的压力,使机体免受损害。
-
羞愧感
当人意识到自己或自己所属群体违反道德行为准则或团体行为规范时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的心理。其表现包括羞耻、惭愧、懊悔、羞怯等情绪反应。两种情况比较起来,后者具有较多的表面性。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年龄很小的儿童就有害羞的表现,这虽然还不能认为是真正的羞愧感,但却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自我观念理论
自我观念理论(self-concepttheory):自我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个性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系统。②情感成分,如自尊、自豪、自爱、自卑及自暴自弃等;③意志成分,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奋斗自我追求等。自我观念是在人的交往过程中由个人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同时也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制约。
-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指一个人受社会制约或在群体影响下所形成的种种心理现象的总和。个性心理包含三方面内容:1、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3、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个性心理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并随着言语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
情绪反应
婴儿的原始情绪反应,或哭或笑,都是以无条件反射为主,虽有一定的表情动作,但未必有内心的情绪体验。任何情绪体验都伴随一系列的身体反应,诸如碰到危险刺激的惊叫、避开,对喜爱对象的微笑、拥抱等。许多其它反应是中枢神经控制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起非骨骼肌或腺体的活动(如心跳加快、出汗、肾上腺素分泌等)。
-
人格
对大多数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来说,先天的遗传因素会起一定的作用。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对个体生活史的作用有很好的描述,比如:埃里克森说: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种注意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根据统计结果,上述量表都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
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
-
心理性断乳
心理性断乳最早由霍林沃斯(L.S.Hollingworth,1928)提出。指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而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青年由于生理发育成熟,知识、经验和活动能力随之增长,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果这种要求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就会在两代人之间产生隔阂。
-
人格转换
人格转换是自我意识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是指患者否认原来的自身,而自称是另一个人或称为某种动物,但未有相应的行为和言语的转变。如称自己是父亲,或变为熊猫了,变成狐狸。特别是有附体妄想者,也属于统一意识障碍。常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
-
能动性意识
能动性意识后于自我意识的范畴,指历能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本人的支配和控制。换言之,人们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喜欢什么或干什么,所有这一切精神活动是在他自己的愿望、要求所控制和支配下进行的,并且能明确地意识到某些活动是“我”的,而不是别人的。
-
类谵妄状态
类谵妄状态与谵妄状态相似,但较严重。患者丧失对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其言语、思维极不连贯,偶见片断性的幻觉和妄想观念,有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多限制在病床范围以内,表现为无规则的伸展、抖动或翻转身体,动作单调。
-
精神错乱状态
精神错乱状态以周围意识及自我意识均发生障碍为特征,患者常有严重的不协调运动性兴奋,片断的幻觉和思维不连贯,躯体呈显著衰竭状态。病程较长,事后对病中体验全部遗忘,预后较差。
-
急性精神错乱
急性精神错乱与谵妄状态相似,但较严重。病人思维极不连贯,偶见片断性的幻觉和妄想观念。患者丧失时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病人的运动性兴奋通常是限制在病床范围以内,多表现为无规则的伸展、抖动或翻转身体,动作单调。起病急骤,持续数日甚至若干周。
-
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失调:人的感觉统合系统一般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平衡统合系统和本体统合系统等。有后一种症状的儿童则反映慢(拖拉行为的生理基础)、动作不灵活、笨手笨脚、大脑的分辨能力弱、缺少自我意识、学习积极性低下,所以也表现出学习困难、人情冷漠的问题。动作笨拙,活动中经常发生困难。
-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人的感觉统合系统一般分为视觉统合系统,听觉统合系统,触觉统合系统,平衡统合系统和本体统合系统等。有后一种症状的儿童则反映慢(拖拉行为的生理基础)、动作不灵活、笨手笨脚、大脑的分辨能力弱、缺少自我意识、学习积极性低下,所以也表现出学习困难、人情冷漠的问题。动作笨拙,活动中经常发生困难。
-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独创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
-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syndrome),又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
-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概述: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焦虑、恐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该组疾病主要包括童年分离焦虑障碍、童年特定恐惧性焦虑障碍、童年社交焦虑障碍和同胞竞争障碍等。不符合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并非更广泛情绪、品行或人格紊乱,或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障碍的组成部分;
-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小学三、四年级是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飞跃时期,从注重行为效果的评价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的评价;儿童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面不断提高,到初中三年级以后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基本上不再依附于别人。
-
领导者的进取精神
领导者的进取精神指领导者敢字当头、奋力改革、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的心理状态。进取精神会激发领导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调节他们的兴趣、情感和意志品质,使自心达到最佳状态,使他们的创造性、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保持事业上的青春活力。由于旧的习俗干扰,冒险进取的领导者往往不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