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两仪
两仪原指天地,后引申为阴阳二气。《易·繁辞》:“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均由“一一”(阴爻)和“一”(阳爻)符号组成。形成了《周易》以阴阳为核心,八卦物象为基础的符号象征体系。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
-
象思维
两仪即阴阳;四象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少阳象,说明阳始长,阴渐消;认为气血津液在生成上具有共性环节———肺脾合气,“肺脾合气生成论”导源于“天地合气而万物化生”这一关于自然界演化原理的“援物比类”。②自我感觉)—→与单一或多个人体器官组织对应,反映该部位实体的物理、化学等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
分化系统
要素不能离开整体单独存在,其功能由整体功能分化出来并始终受整体功能的支配。中国的《周易》所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所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这种系统模式的哲学概括。在医学上,用机器一类的组合系统来类比作为分化系统的人体,容易产生误解和差错。
-
四象
四象为易学术语。出《易·系辞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类经附翼·医易》谓:“太少阴阳,为天四象。”即指太阳、少阳、太阴、少阴。
-
太极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由此气运动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生四时,进而出现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质或现象,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出《易经》。太一即“太极”“太乙”。后引伸指人体先天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