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生产力
生物生产力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上生产的有机物的总量。估计次级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有:摄食含能量=吸收能量粪便含能量吸收能量=可代谢能量排泄含能量可代谢能量=生产能量代谢消耗能量生产能量=生长能量繁殖能量式中的生产能量就是次级生产力,它可用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
海水生物群落
海水生物群落是海岸带位于陆地和海洋交界处,水深从几米到几十米,光照充足,含盐量、水温和地形变化较大。由河流带来的有机物质比较丰富。生物成分复杂多样,第一性生产者以浮游植物和大型固着生长的绿藻、褐藻与红树类植物为主;浅海带为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部分。消费者除桡足类外,大都为滤食性鱼类,如鳕、鲱等。
-
流水生物群落
流水生物群落流水主要指陆地上的江河与溪流等。消费者中有浮游动物甲壳类和底栖穴居的水蚯蚓、蚊类幼虫等,有的地方还有螺、蚌等软体动物。被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的河流,不仅可以改变水生生物的种群结构、有机体的生理、形态和繁殖,还通过破坏鱼、虾、蟹的产卵场和切断其洄游路线,使水产资源减少,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比较旺盛、生物生产力和现存量最大、稳定性程度较高和生态效益最强的生态系统。它具有抗御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和保护周围其他生态系统等作用。
-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20°范围内,以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热带地区和非洲刚果河流域面积最大、发育得最好。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多砖红壤。近代,人类大规模地伐木制材或开辟种植园等方面的活动,已使大片雨林被消灭或被灌丛和稀树草原所代替,使这类资源数量和面积迅速缩减,还可能导致环境发生退化。
-
群落生态学
群落结构大致分为物理的和生物的两方面。前者如群落的外貌或生长型、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群落的边界和交错区。至于群落的分类和分布研究,更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相一致。许多学者认为,群落和生态系统虽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就对生物研究由微观到宏观的等级而言,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应属同一层次。
-
磷循环
磷循环是磷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存在于岩石和天然磷酸盐中的磷,通过风化等作用后溶于水,植物从环境中吸取磷,使之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土壤中的磷易和钙或铁结合,其化合物植物不能直接吸收。磷是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