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代
新生代Cenozoicera,Cainozoicera是由JohnPhillips命名(1841)的地质年代最后的大代。哺乳类动物处于极盛,所以也称为哺乳类时代。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从前到后又分为古新、始新、渐新、中新、上新等五世。人类的发展在第四纪,年数估算为200万年,在高纬度地方广泛地覆盖着冰川。
-
爆发性进化
爆发性进化又称爆发性发生,是指在地质学上比较短的时期内,某一生物种类一下子产生许多种类的现象。南方有蹄目在始新世分化为11科20多属,但其中只有少数种属延续到新第三纪(渐新世、中新世),而延续到更新世的仅不过3科而已。从白垩纪一直到新生代初期出现有单于宫哺乳类的爆发性进化。
-
爆发性发生
爆发性进化又称爆发性发生,是指在地质学上比较短的时期内,某一生物种类一下子产生许多种类的现象。南方有蹄目在始新世分化为11科20多属,但其中只有少数种属延续到新第三纪(渐新世、中新世),而延续到更新世的仅不过3科而已。从白垩纪一直到新生代初期出现有单于宫哺乳类的爆发性进化。
-
澳洲区
澳洲区是属于南界的动物地理区之一。在本区现存的有针鼹及鸭嘴兽等单孔类;鸟类的鸸鹋、琴鸟,爬行类的喙头蜥和毒蜥,两栖类的攀蛙(Chiroleptis)等都是有名的。在巴布亚亚区有以极乐鸟、营塚鸟为特征的鸟类大势活动于森林中。由于欧亚大陆,从中生代后期到新生代第三纪是隔离的,所以有很多固有种。
-
新区
是指南美大陆地区,与北地理区和南地理区相对应。北部以克利布过渡带连接北界。新界是从中生代末期经过新生代由于与其他大陆隔离程度大,因此动物区系的特异性很强,是由新热带区、新热带亚区的一区和一亚区构成。
-
象类
象类Elephantoidea为哺乳类长鼻目的一个亚目或其一科(Elepha-ntidae)。象类从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直到现在。头颅骨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空洞。分三科,即颌骨缘延长而具瘤齿的Gomphothe-riidae、颌骨缘缩短有棱齿的Mastodontidae以及剑齿象(Stegodon)、猛犸(Mammoth)、象等缺下颌门齿而有板齿的象科。
-
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也称北京人或中国猿人,属猿人类(参见化石人类)的原始人类。1934年步达生死后,由魏敦瑞(F.Weidenreich)继之指导研究工作,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发现39个个体的骨化石,其中头骨14具,其形态特征极为明显;但后来这些骨化石被搞得下落不明。牙齿较现代人大,但和类人猿不一样,犬齿不突出。
-
虎鲨
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型,每颌前、后牙异型,前部牙细尖,3~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热带与温带海区。虎鲨类早在古生代石炭纪就有化石记录,中生代最为繁盛,到新生代渐衰落。体黄色并具黑色横纹,是避免敌害的警戒色。虎鲨每次产卵2枚,卵具螺旋瓣的圆锥形角质囊,卵囊末端曳有长丝,借以固着于附着物上。
-
北陆界
北陆界是动物地理区的三大单元之一,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各大陆区域,与南陆界、新陆界相对等,分为全北区和旧热带区。欧亚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是在中生代的一部分时期和新生代第三纪分开的,这大致已被弄清楚,北美大陆与南美大陆也是从中生代末到第三纪大部分时期分开的。
-
第三纪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分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至300万年,内分中新世(Miocene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早第三纪形成的地层叫“下第三系”,代表符号为“E”;第三纪以被子植物、昆虫、鸟类和哺乳类最繁荣。早第三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以大型有孔虫(货币虫)、哺乳动物以古老类型为特征。
-
第四纪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从距今300万年至现代,延续约300万年。第四纪形成的地层叫第四系,代表符号为“Q”。第四纪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期气候变化剧烈,高纬度地区发生过多次冰川,中、低纬度地区也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人类出现,直立人(Homoereclus)和智人(H.sapiens)都在此期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
-
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是仅发现于一定地层标准层位的化石生物属或种。利用标准化石可以比较远距离地方的地层情况,还可以用以确定年代不详地层的地质年代。它们具有各种古地理区的特征,冈瓦纳大陆(Gondwanaland)的舌蕨(GlossoPteris)和圆舌蕨(GangamoPteris)是很好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