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绿体
叶绿体是一类质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叶绿体呈现为颗粒状,主要由蛋白质、类脂、核糖核酸和色素所组成。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完成光合作用的整个光反应过程的色素和酶也都在片层结构薄膜上,所以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基粒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
-
内共生学说
内共生学说是一种关于真核细胞起源的假说。她认为,好气细菌被变形虫状的原核生物吞噬后、经过长期共生能成为线粒体,蓝藻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叶绿体,螺旋体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原始鞭毛。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核糖体分别与细菌和蓝藻的一致,也是由30S和50S两个亚基组成,这说明细菌和线粒体、蓝藻和叶绿体是同源的。
-
ATP合酶
ATP合酶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原核藻、异养菌和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关键酶。膜内和膜外的两部分由γ、ε、δ和b2等几个小亚基组成的颈部结构连接起来。在合成或水解ATP的过程中,γ和ε亚基在通过F0的质子流的推动下旋转,依次与3个β亚基作用,调节β亚基上催化位点的构象变化;
-
白色体
白色[质]体指在暗处发芽的芽苗叶(黄化叶)细胞中的黄色色素体。大小为2—4微米。基质中含有类囊体先成结构的片层形成体和质体基粒。白色体比较小(2至数微米),有双层膜包裹,内部没有叶绿体那样的发达的内膜结构(类囊体)膜系。可见到极少量的小胞结构和未分化的膜结构。白色体大多含有淀粉粒。
-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通常是以核糖体DNA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2)注1为主体条形码序列鉴定中药材的方法体系,其中植物类中药材选用ITS2/ITS为主体序列,以叶绿体psbA-trnH注2为辅助序列,动物类中药材采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注3为主体序列,ITS2为辅助序列。
-
暗反应
暗反应是光生物学反应,是由光量子为生物色素吸收的时间极短的光反应过程和为光所激发的色素在暗处引起的一系列暗反应过程所组成的。暗反应是激发分子的热力学的缓和过程,是电荷的分离、电子的传递、磷酸化或短命的中间体形成等多种基本过程。其中[H]和ATP来自光反应,CO2主要来自大气中,酶是叶绿体本身所固有的。
-
基因文库
基因文库是用DNA重组技术将某种生物的总DNA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成一个个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随机地连接在某些质粒或其他载体上,再将它们转移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通过细胞的增殖而构成各个片段的无性繁殖系(克隆),当这些克隆多到可以包括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时,这一批克隆的总体就称为该种生物的基因文库。
-
迟延荧光
迟延荧光指与通常的荧光具有同样的波长分布,但比普通荧光(普通为10-9—10-6秒左右)具有更长寿命的发光而言。在光合作用系统中,经光照射后有非常弱的迟延荧光,亦称为迟延发光。在叶绿体或绿藻的细胞中,可以看到从叶绿素a产生的迟延荧光,而在光合细菌中,可见到从细菌叶绿素等发出的退延荧光。
-
C3植物
C3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一个CO2被一个五碳化合物(1,5-二磷酸核酮糖,简称RuBP)固定后形成两个叁碳化合物(3-碳酸甘油酸),即CO2被固定后最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叁个碳原子,所以称为C3植物。
-
表皮细胞
(1)植物表皮细胞的外观 廓,有的呈多角形〔例如伏地卷柏(Selaginellanipponica)、苏铁(Cycasrevoluca)、万年青(Rhodeajaponica)、葡萄(Vitisrinifera)等〕;有的呈波浪形〔例如景天科(Crassulace-ae)、茄科(Solanaceae)、禾本科(Gramin-eae)〕;但在蕨类和水生植物中则含有叶绿体。
-
产氧系统
产氧系统指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氧化水分子产生氧分子的反应系统,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的内侧。P.Joliot和B.Kok(1970)利用闪光实验证明了氧发生系统积累4个阳电荷(空穴),则可产生1分子氧。这一事实与在2H2O→O2+4H+4e-的反应中,产生1分子氧而需要从水中夺取4个电子相符合。
-
光合色素
因此,在光谱上就出现暸黑线或暗带,这种光谱叫吸收光谱。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种,颜色分别是橙黄色和黄色,功能是吸收蓝紫光。至于红叶,是因为秋天降温,体内积累较多的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可溶性糖多暸,就形成暸较多的花色素,同时秋天叶子内的pH值改变,叶内呈现酸性,使花色素表现出红色。
-
鞭毛类
鞭毛藻类亦称鞭毛类。虽说其分类地位人们的意见不同,但以前把这一门植物则多划分为以下三部分:(1)鞭毛类:虽巳分化出外周包被,但体形易变,有收缩胞及1条至多条鞭毛〔如锥体虫属(Trypanosoma)、单鞭金藻属(Chromulina)、裸藻属(Euglena)等〕;
-
C4植物
C4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一个C2被--个含有叁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固定后首先形成含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草酰乙酸),所以称为C4植物。通过C4途径固定CO2的过程是在叶肉细胞中进行的。C4中的C转移到C3途径是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也是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
-
同化组织
同化组织是指细胞内含有许多叶绿体,并专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薄壁组织。叶肉的栅状组织、海绵状组织都属于这种组织。此外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一般茎的皮层细胞含有叶绿体,也被视为同化组织。
-
维管束鞘
维管束鞘是指部分或全部包围在维管束周围的单层至多层细胞构成的机械组织。被子植物的叶,叶脉维管束发达[栎树(Quercusspp.)、苹果(Maluspumila)、禾本科(Gramineae)],是由相当大形的薄壁或厚壁的薄壁细胞构成,一般具叶绿体,不仅能输导,也可进行暂时性的物质贮藏。这些叶通过C4三羧酸循环进行光合作用。
-
细胞器
该词原来是对原生动物细胞内的结构而言,它是根据生物体是由几个器官组成的这一意义而类推出来的。狭义的细胞器有两种情况:(1)仅限于兼有特殊的酶活性和遗传信息(即DNA)的结构(核、线粒体、叶绿体);(2)包围于细胞膜内,并能明确地与细胞质基质划分开的结构(核、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微体)。
-
鞭毛藻类
鞭毛藻类亦称鞭毛类。虽说其分类地位人们的意见不同,但以前把这一门植物则多划分为以下三部分:(1)鞭毛类:虽巳分化出外周包被,但体形易变,有收缩胞及1条至多条鞭毛〔如锥体虫属(Trypanosoma)、单鞭金藻属(Chromulina)、裸藻属(Euglena)等〕;
-
同化薄壁组织
同化薄壁组织又称为绿色薄壁组织,主要特征为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体的表面和易受光照的部分,如叶、绿色的等片、果实以及幼茎等处。
-
绿色薄壁组织
同化薄壁组织又称为绿色薄壁组织,主要特征为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体的表面和易受光照的部分,如叶、绿色的等片、果实以及幼茎等处。
-
植物色素
植物色素是指植物体内的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等色素。植物所呈现的颜色主要是由叶绿体所含叶绿素、有色体所含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细胞液中所含的花青素所致。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为脂溶性色素,三者常共存;叶绿素有一定抑菌作用,水溶性色素中有些可作为着色剂供食用或药用。
-
松叶蕨亚门
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松叶蕨亚门植物也叫裸蕨类,是原始的陆生植物类群。孢子体仅有假根,气生茎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无叶脉或仅有单一叶脉,孢子囊2-3枚聚生于枝端或叶腋,孢子同型。本亚门植物大多已绝迹,现存仅1目1科2属,我国只有松叶蕨属(Psilotum)的松叶蕨(P.nudum(L.
-
保卫细胞
通常象五倍子、紫鸭跖草一类的保卫细胞,因在小孔的内外产生壁突起样增厚,孔道内外分别形成称为前庭与后庭的小腔;而小浮萍没有这样的突起。旱生植物,在保卫细胞或邻接的表皮细胞上面,壁明显增厚,同时又有蜡质沉积,从而形成了复杂的结构,把气孔的开口部遮盖〔苍珊瑚属(Heliopora)、杓兰属(Cypri-pedium)〕。
-
薄壁细胞
全为具有原生质的活细胞,细胞壁只是很薄的初生壁,具有大形液泡,进行合成、分解、贮藏等重要的生理作用。含有叶绿体的叶肉的同化组织、贮藏组织和分泌组织均由薄壁细胞组成,根据所含物质的不同,有结晶细胞、丹宁细胞、乳汁细胞、油脂细胞及粘液细胞等。此外,也有由木栓形成层形成的。
-
同化根
同化根指进行同化作用的根。见于极特殊的植物中。如河苔草科(Podostemaceae)植物Dicraeastylosa的叶片退化,根变成扁平的叶状,并含有叶绿体;还有D.elongata在无叶的茎上生有许多丝状不定根来进行光合作用。
-
同化淀粉
同化淀粉是指通过光合成(二氧化碳同化)在叶绿体中生成的淀粉,它与在白色体内生成的贮藏淀粉及移动淀粉是不同的。
-
心皮
心皮cerpel指构成种子植物雌蕊的特殊分化的叶。裸子植物为叶状,其上直接着生胚珠,被子植物是从茎顶端(花茎端)稍下方的 生的原基而发生的,进而发育分化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此称为离心皮,例如李属(Prunus)、豆科(Leguminosae)等,李属有时心皮不形成雌蕊,而成为普通叶顶端加柱头状的附属物。
-
小球藻属
小球藻属Chlorella属绿球藻目的单细胞绿藻。细胞壁平滑、不带刺,沿壁有一个带状或杯状的叶绿体。成熟后在内部形成自生孢子,并进行无性繁殖。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50%,并含有大量的必需氨基酸——赖氨酸,此外,生长速度快,可以整年进行培养,因此,展开了以小球藻作为粮食资源的研究,并已部分地进行实际生产。
-
希尔反应
希尔反应是指叶绿体借助光能使电子受体还原并放出氧的反应。虽然在光合成中,生理学上的希尔氧化剂是NADP+,但用草酸高铁、铁氰化钾和苯醌等化合物也能观察到希尔反应。另外,虽然O2仍可作为氧化剂,但在这种情况可见有O2-(超氧阴离子)和H2O2的形成,而H2O2是由不均化反应造成的。
-
细胞色素b559
细胞色素b559是存在于叶绿体的细胞色素,具有原正铁血红素。还原型的α带和γ带(Soret带)的吸收峰分别在559nm和430nm。氧化还原电位E抇0为0.35V,类囊体膜受各种处理则容易降低。在膜内存在于光化系统Ⅱ的反应中心附近,其生理功能不详。
-
细胞色素f
细胞色素f是广泛存在于从高等植物到藻类的光合生物中的细胞色素,具体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可用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提取出来。为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体,位于连结光化系统Ⅰ和Ⅱ的电子传递系统中,起着将电子从质体醌传递给质体蓝素(在某种藻来说是细胞色素c553)的作用。
-
细胞色素b563
细胞色素b563cytochromeb563亦称细胞色素b6。存在于高等植物至藻类的叶绿体中,与类囊体膜结合紧密。含有原正铁血红素,氧化还原(β带)和434nm(γ带或So-ret带)。为发动光合磷酸化的环状电子传递系统的一个成分,可被光化系统Ⅰ所还原和氧化。
-
细胞色素b6
细胞色素b563cytochromeb563亦称细胞色素b6。存在于高等植物至藻类的叶绿体中,与类囊体膜结合紧密。含有原正铁血红素,氧化还原(β带)和434nm(γ带或So-ret带)。为发动光合磷酸化的环状电子传递系统的一个成分,可被光化系统Ⅰ所还原和氧化。
-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是指存在于细胞质内,填充于核膜、网质体、高尔基体等液泡系统与线粒体、叶绿体等膜状构造之间的连续性结构。
-
细胞质基因
细胞质基因是细胞质中存在的支配遗传性状的基因。细胞质基因组(plasmon)是细胞质中基因的总称,而细胞质基因是指细胞质中存在的一个个基因。在细胞质基因中,凡存在于色素体中的称为质体基因,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称为线粒体基因等,从线粒体、叶绿体等小细胞器中曾经分离出被染色体那样的DNA。
-
胞质环流
在植物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是围绕中央液泡进行的环形流动模式,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cyclosis)。胞质环流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的。胞质环流对于细胞的营养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不断的分配各种营养物和代谢物,使它们在细胞内均匀分布。
-
铁硫中心
铁硫中心由非血红素铁原子与硫原子构成。微生物和动植物组织中都存在铁硫蛋白,在线粒体内膜上常和黄素酶或细胞色素结合成复合物。在从NAD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到氧的呼吸链中有多个不同的铁硫中心,有的在NADH泛醌还原酶中参与电子从NADH传递到泛醌的反应;有的铁硫蛋白还在叶绿体中参与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