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层
A层是受气候、植被、耕作等自然和人为影响最强的最上部土层。由于混入较多的植物遗体等有机物分解变质所形成的腐殖质,所以与B层、C层相比,土壤颜色较暗。硅酸盐矿物风化后盐基和铁、铝转化为易活动态,伴随雨水的渗透常与粘粒一起向下层移动。
-
B层
B层指位于A层以下、C层以上的某种形式受成土因子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层次。一般来说,B层较A层腐殖质含量少,多呈黄棕至红棕色。在湿润气候条件下有粘土、铁、铝等从A层淋溶下来,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则有盐分从下层上升,两者都在B层淀积,因此该层也称淀积层(illuvialhorizon)。
-
C层
C层也称为底土层,一般不受成土因子的影响,因而是一般不具有A层和B层特性的土壤层次,在A层或B层发达的土壤中,在这些层次之下存在有C层。
-
棕色森林土
棕色森林土(brownforestsoil)指发育于温带湿润气候下的阔叶落叶林地带的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随着风化的进行,A层有粘粒生成和积聚,与此同时由于有蚯蚓等土壤动物与腐殖质充分混合而形成的复合体,因此土色较暗;根据水分环境的差异,还可细分为干燥型、半湿型和湿润型等棕色森林土。
-
表层土
表层土指位于土壤的最上部,在耕地上系指受耕作影响而被搅乱的土层即耕层,在非耕地上则指深约10-25厘米的土层。表层土有时与A层一致,有时相当于A层的一部分。
-
O层
矿物质土层(A层、B层、C层)之上形成的有机质层,具有大量新鲜的或部分分解的有机物质,在森林土壤学中又把该层进一步细分为L层(枯枝落叶层)、F层(发酵层)和H层(腐殖质层)。O层的厚度决定于植物遗体的进入量及其分解量,在稳定群落(stablecommunity)下由于两者大致相等而厚度几乎不发生变化。
-
土壤
土壤是地壳表面未固结的物质的最表层,在一定期间连续受母质、水分、温度和空气等气候条件,高等植物和土壤生物以及地形等的综合影响。此外,从作为陆生植物生长基地的作用来看,土壤是地壳表面未固结物质中植物根现在伸长的层次,或植物根能够伸长的部分。
-
棕色土
棕色土(brownsoil)包括狭义的棕钙土和棕壤。(1)棕钙土:发育于温带干燥气候(年降雨量200—300毫米)下的草原地带,与栗钙土相邻分布,与栗钙土相比较,其腐殖质含量较低(2—3%),盐类含量较丰富,其A层呈暗棕至棕色。全剖面含有大量碳酸钙,因粘粒为钠所饱和而呈碱性反应。
-
A0层
A0层是矿物质土层A层之上形成的有机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