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炭纪
石炭纪是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五个纪。木本石松植物(Ly-copods)、芦木植物(Calamites)、蕨类植物(Ferns)、种子蕨(Pteridosperms)、科达树(Cordaites)等空前繁盛。无脊椎动物以蜓类(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的一目)、腕足类和四射珊瑚(Tefracorallia),即皱壁珊瑚(Rugosa)等最多。
-
楔叶植物门
楔叶植物门Sphenopsida是由D.H.Scott从石松类(Lycopsida)分出来的一个蕨类植物的独立群。茎一般中空,节部充实。楔叶类(Sphenoph-yllales)长1—2厘米的楔形叶 生,茎不中空,分化出由三个原生木质部构成顶点三角形的初生木质部,在其周围有少量次生木质部,小形草本,出现于石炭纪初期,绝灭于二叠纪。
-
通气道
通气道是石炭纪的化石蕨鳞木类,从其茎的皮层连到叶的特殊构造,由1-2对薄壁组织带,与各叶的一对在皮层中的蒸腾孔相连。虽有通气构造,但与厚的皮层相比,而木材部的结构较弱,因此有通水和吸水等特别功能也未可知。在细点上形状不同,与在叶痕上的位置都是鉴定种的标志。
-
楔叶蕨亚门
孢子叶盾状特称为孢囊柄,下生多个孢子囊,在枝顶聚生成形似毛笔头孢子叶球(穗)。本亚门植物在石炭纪时,曾盛极一时,有乔木及草本,生沼泽多水地区,后大都绝灭,现仅存木倌浚‥quisetales)木偃d(Equisetaceae)的2个属,即问荆属(Equisetum)和木賹伲℉ippochaete),共约30种,我国有9种。
-
笔石类
笔石类指从寒武纪中期到石炭纪前期生有的海产化石动物。形成具有甲壳质的群体,从群体最初的胞管(剑盘)上作技状的个体发芽。在黑色页岩上密集地生长,构成特有的生物区。在分类上的地位长期不能确定,虽然多数人认为是腔肠动物,但以R.Kozlowski(1947)等人为代表的认为是肠鳃类,看来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
冰川期
冰川期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
地层
地层是指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级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地层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以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在不同的地层中常有由不同的生物遗体所形成的化石,如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则有大量蕨类植物化石,白垩纪地层中才出现大量的被子植物化石等。
-
虎鲨
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型,每颌前、后牙异型,前部牙细尖,3~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热带与温带海区。虎鲨类早在古生代石炭纪就有化石记录,中生代最为繁盛,到新生代渐衰落。体黄色并具黑色横纹,是避免敌害的警戒色。虎鲨每次产卵2枚,卵具螺旋瓣的圆锥形角质囊,卵囊末端曳有长丝,借以固着于附着物上。
-
杯龙类
杯龙类是爬行纲无孔亚纲的一目。还称颊龙类。生存于石炭纪后半期到三迭纪末。这一类是爬行纲适应放散的基干族群,具有两栖类坚头类的特征。杯龙类分为基于的Seymo-uriamorpha(蜥螈亚目)和比较小形的肉食性的Captorinomorpha(大鼻龙亚目)及草食性的Dia-dectomorpha(阔齿龙亚目)等三个亚目。
-
座海星类
座海星类Edrioasteroidea是与棘皮动物的海星纲有近缘关系的化石类(Billing′s的命名),产于寒武纪至石炭纪。可能是属于退化的有柄类。步带沟呈直线状镰状,具有2列互生的步带板和被板(coveringplate)。从其钙小板呈不规的排列这一点来看,与海林檎类相似,无指枝而有管足孔这一点则与海星类相似。
-
大冰川期
大冰川期在第四纪前半期的更新世,寒冷的气候进行了4次以上的侵袭,所以北半球仍有广阔的冰川发展。随着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海水量减少或增加,引起了海平面大幅度地上下,对生物分布影响很大。化石大部分与现有种有关系,巨大的哺乳类多数成为绝灭种。还有石炭纪至二叠纪的冰川期也常称为大冰期。
-
北极地石炭纪植物区系
北极地石炭纪植物区系是W.Gothan命名的古植物区系,广泛地分布于特提斯海的北部,与南极地二迭石炭纪植物区系(Antarcto-permo-carboniferousflora)相对应。在石炭纪前半期其分布跨于南北两半球,石炭纪后半期以后出现了Glosssopteris(舌蕨)植物区系,形成了南北对立的两个植物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