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敌
天敌(predators)是指在自然界中某种专门捕食病媒生物或寄生在病媒生物体上而导致其致死的动物。
-
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分级
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分级指农药对鱼类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胚胎毒性及致畸性。农药对鸟类毒性的分级与评价LD50mg/kg急性毒性蓄积系数蓄积毒性15高毒1高度蓄积15-50中毒1-3明显蓄积3-5中等蓄积150低毒5轻度蓄积对蜜蜂毒性:指农药对蜜蜂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其以LD50或LC50表示。
-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防治农、林、医有害生物危害的一类方法。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天敌是生物治虫的有效措施,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他查清昆虫的生命周期及其交配过程,在实验条件下培养出大量的雄性不育螺旋锤蝇,然后释放出去与雌蝇交配,使之无法产卵育孵,害虫数量大大减少。
-
三化螟
刚孵出的幼虫称蚁螟,从孵化到钻入稻茎内需30~春季,在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如经常阴雨,稻桩内幼虫因窒息或冈微生物寄生而大量死亡。②防治“白穗”:在蚁螟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时期。(3)生物防治技术三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隐翅虫等。
-
钻心虫
刚孵出的幼虫称蚁螟,从孵化到钻入稻茎内需30~春季,在越冬幼虫化蛹期间,如经常阴雨,稻桩内幼虫因窒息或冈微生物寄生而大量死亡。②防治“白穗”:在蚁螟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时期。(3)生物防治技术三化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隐翅虫等。
-
自然控制
自然控制(naturalcontrol)指天然种群的个体数受到种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的限制,而被维持在有限的变动范围内的过程。(3)使密度偏离平衡水平的搅乱过程(disturbingpro-cess)。(2)是与对拥挤效应和密度依存性作用的天敌等有关;关于各种生物具体的自然控制结构通过使用生命表等的野外种群研究而正陆续被阐明。
-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但在池塘内,大小草履虫是共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原因是在池塘中还存在着草履虫的天敌,通过天敌制约着小革履虫种群的发展,所以还有大草履虫的生存空间。捕食强调了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
天蚕
天蚕是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成虫8月间羽化,最早羽化与最迟羽化相差可达30天以上,羽化最适温度为22-26℃,成虫翅展12-15cm,体长雌约4.5cm,雄约3.7cm,色泽不一,多达几十种,主要有橙黄色、灰黄色、赤褐色、红色、茶青色等各种各样不同浓淡程度的蛾色,其中以橙黄色较多,茶青色最少。
-
病虫害防治
为了减轻或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危害作物或人畜,而人为地采取某些手段,此称为病虫害防治。可分为采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等化学物质进行的化学防治;以利用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等。根据这一主张,重要问题是确定合适的病原与害虫的密度,使它和作物可容许的受害临界值相适应。
-
种群的指数增长
达尔文也曾计算过繁殖缓慢的大象的个体。因为限制生物增长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环境阻力的存在(如有限的生存空间和食物,种内和种间竞争,天敌的捕食,疾病和不良气候条件等)和生物的年龄变化等必然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数目,从而降低种群的实际增长率,使个体数目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下去。
-
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关紧要,如一种色彩鲜艳的双锯鱼常在海葵的触手间游动,受到海葵的保护,而其他种类的小鱼若靠近海葵,就会被其触手抓住并被吃掉的。又如海葵附着于寄居蟹匿居的贝壳上,其刺丝胞可保护寄居蟹,寄居蟹的活动又扩大了海葵的觅食范围。
-
生态位
niche)是指病媒昆虫在生态系统或群落中的功能、地位,特别是它与其他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例如,在研究某生物的生态位时,既包括了解其栖息地的温度、湿度等非生物环境的范围,也包括了解其食物和能量来源,以及它与天敌的关系等。凡占据相似生态位而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称为生态等值种。
-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按照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利用化学药剂对其进行防治的方法。(2)化学药剂杀死害虫的途径多种多样,有的是接触杀虫剂(如对硫磷、六六六),有的是熏蒸杀虫剂(溴甲烷、敌敌畏)、还有胃毒剂(砷酸铅、氟硅酸钠)、忌避剂(雷公藤、避蚊油)、引诱剂、不育剂等,可根据不同需要而选择。
-
塘鳢鱼
塘鳢鱼体形粗壮,前部浑圆,头大稍扁平。虎鱼亚目、塘鲤鱼科、乌塘鳢鱼属。乌塘鳢以青蟹为主要食料,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的鱼类,由于它主食蟹类、小虾、小鱼等,故称是蟹类天敌,乌塘鳢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价值高,宜做汤菜使用,并有清凉退火之功效,闽南地区有给小孩喂养“?虎汤”的习惯,是沿海名贵的食用鱼类。
-
经济阈值
有害动物种群的波动、平均密度和经济阈值的关系是:如害虫的平均密度和波动最高值都低于经济阈值,表示该种群无经济危害;平均密度已在经济阈值以上为严重危害的种群。综合防治的要点不是消灭有害生物,而是采取多种措施,把其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这样有利于保存其天敌,并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
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是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过程。如欧兔进入澳洲后,由于没有天敌制约,很快就在草原上大量繁殖,它们与牛羊争夺饲料,使草场大片荒芜后,借助粘液瘤病毒感染,才控制住其种群增长。
-
害虫综合管理
害虫综合管理亦称害虫综合防治。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这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对水稻、棉花、大豆、苹果等作物的害虫防治上,并取得较大成就。(4)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如天敌等),协调各种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
大发生
大发生是指生物的种群密度水平比平常显著增高而言。对此曾有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的说法,但其关系不一定密切,现在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多的。大发生常伴有集群迁移,在地区上扩大移动。在哺乳类虽然也有这方面的例子,但最明显的还是蝗虫类(locusts),在其大发生的过程中伴有密度效应引起的个体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
异常发生
大发生是指生物的种群密度水平比平常显著增高而言。对此曾有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的说法,但其关系不一定密切,现在支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不多的。大发生常伴有集群迁移,在地区上扩大移动。在哺乳类虽然也有这方面的例子,但最明显的还是蝗虫类(locusts),在其大发生的过程中伴有密度效应引起的个体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
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某一地区动植物区系、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研究有害物质在生物圈(特别在食物链)中转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及环境对污染物的作用,即研究污染物-环境-生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评价法规,以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