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稻
野生稻是稻属野生种的泛称,通常还包含野生种与栽培种天然杂交形成的杂草型后裔。其分布海拔高度在600m以下。普通野生稻根为须根,发达,从地上部接近地面的茎节或在水中的茎节也能长出不定根。极易落粒,边成熟,边掉落。在中国普通野生稻资源中,鉴定出不少抗白叶枯病、稻瘟病、褐飞虱、稻瘿蚊以及耐涝、耐寒的系统。
-
栽培稻
栽培稻是由野生稻演化而成适用于栽培的稻种。亚洲栽培稻为A染色体组,非洲栽培稻为Ag染色体组,二者杂交第一代不育,但形态上差异不大。根属于须根系,根群分布可达40cm,一般茎长0.7-1.3m,茎直立,节间中空,基部茎节可产生分蘖。叶舌较长,复总状花序,小穗为单花。成熟时谷粒黑褐色或黄褐色,糙米多为红色。
-
内源RNA病毒属
线状dsRNA基因组约14kb-17.6kb,特征性的基因组包括一个位点特异性的缺刻,位于编码链距5’末端1.2-2.7kb的位置,该属病毒缺乏病毒粒子蛋白。自然条件下,病毒能侵染一些栽培稻(Oryzasativa),野生稻(Oryzarufipogon),蚕豆(Viciafaba),芸豆(Phaselousvulgaris),其他可能被侵染的植物有苜蓿、大麦、木薯和辣椒。
-
褐飞虱
取食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因而稻株不仅被吸食耗去养分,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褐飞虱识别成虫:雌雄均有长、短两种翅型。4毫米,雄虫2~常年长翅型成虫(初次虫源)在6月下旬迁入,7月上、中旬为成虫高峰,称为第一代成虫。
-
稻属
中文名稻属拼音名daoshu拉丁名Oryza中国植物志09(2):3描述OryzaL.稻属,禾本科,约25种,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有稻O.sativaL.,O.minutaPresl和O.meeriana(Zoll,etMor.)Baill.3种,前者到处有栽培,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后二者野生于海南,很少见。颖极退化,仅在小穗柄端呈二半月形;内稃与外稃相似,但背无中肋;
-
内源RNA病毒科
中文名称:内源RNA病毒科英文名称:Endornaviridae分类:内源RNA病毒科内源RNA病毒科成员:属种内源RNA病毒属(Endornavirus)根腐真菌纹羽内源RNA病毒1型(Helicobasidiummompaendornavirus1)植物疫霉内源RNA病毒1型(Phytophthoraendornavirus1)普通野生稻内源RNA病毒(Oryzarufipogonendornavirus)籼稻内源RNA病毒(
-
陈家宽
从事的工作或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科学理论与方法、湿地科学和保护生物学等主要业绩研究中国泽泻亚纲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在新分类群的发现、科属修订、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和种群生态遗传学有一系列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复旦大学创建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前病毒科
不同病毒之间类似病毒粒子形态变化很大。
-
前病毒属
野生型病毒粒子平均直径20-30nm,突变体粒子直径约20nm,无包膜。主要病毒RNA分子由一个5.6kb的LTR到LTR转录子所组成,编码蛋白的有两个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