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獐骨
《*辞典》:獐骨:出处:《别录》拼音名:ZhānɡGǔ来源:为鹿科动物獐的骨骼。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獐肉条。附方:治产后虚乏,五劳七伤,虚损不足,脏腑冷热不调:獐骨一具,远志、黄芪、芍药、干姜、防风、茯苓、厚朴各三两,当归、橘皮、甘草、独活、芎藭各二两,桂心、生姜各四两。(《千金方》獐骨汤)摘录:《*辞典》
-
獐骨汤
《千金》卷三:方名:獐骨汤组成:獐骨1具,远志3两,黄耆3两,芍药3两,干姜3两,防风3两,茯苓(一作茯神)3两,厚朴3两,当归2两,橘皮2两,甘草2两,独活2两,芎2两,桂心4两,生姜4两。主治:产后虚乏,五劳七伤,虚损不足,脏腑冷热不调。以水3斗,煮獐骨,取2斗,去骨,纳药煎,取5升,去滓,分5服。
-
獐肉
本动物的骨(獐骨)、骨髓或脊髓(獐髓)亦供药用,各详专条。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各地。性味:甘,温。②崔禹锡《食经》:主大风冷气,口僻,消渴。③《子母秘录》:主乳无汁,獐肉(作)膳食。注意:①《金匮要略》: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②陶弘景:麕肉不可合鹄肉食之,成症痼也。
-
獐骨丸
主治:男子水脏虚冷,诸有不足。制备方法:上药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