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落
群落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种都不是孤立地生存,总有许多其它生物种与之同群共居,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体。在动植物生活的地方,甚至其躯体上都布满着微生物的群体。地球上所存在的各种自然群落,如森林、草原、荒漠、沼泽等都是亿万年来地球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在一定地区产生的最合理、最有效的生物群体。
-
群落结构
群落是一个有机的、有规律的系统,它具一定结构。物种多样性结构在不同群落中也有差异:热带雨林中物种十分丰富,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落结构还表现在生活型组成上,根据休眠或复苏芽位置的高低和保护方式,将高等植物分为高芽位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种生活型。
-
单优种群丛
单优种群丛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类型概念之一,也称为优势种植物社会、优势种群落。因此,把单优种群丛看作为最上层具有同一优势种的几个基础群丛的综合较为适宜。
-
总计法
在森林,对一定土地面积上的每个单株树木进行调查(树干的胸高直径),另外在t2,采伐不同大小的测试树,根据相对生长法而推算出y2。关于一年生草本群落的一年的净生产速率,如果以y2代表一年中最大的现存量,则可以用△Pn≈y2△L△G而近似地求出。将此法应用于多年生草本群落时,需要将冬季地下器官的贮藏物质考虑在内。
-
最小面积
最小面积(minimumarea,minimalarea)指群落可能发展其特有的组成和结构的最小面积(S.A.Cain等,1959)。例如森林内由高大植物组成的群落或组成种很复杂的群落,其最小面积往往较大,而在草原,多由低矮群落或单纯群落组成,其最小面积较小。最小面积一般是由种数-面积曲线所决定。
-
夏绿林
夏绿林是指夏季生长绿叶,而冬季寒冷时期出现落叶的阔叶树构成的植物群落,这种季节变化多在温带北部附近。因此,林下一般明亮,灌木、小竹类、草本植物层等特别发达。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是超越高山森林限界线的岳桦(Betulaermanii)、马氏桤木(Alnusmaximowiczii)、松村花楸(Sorbusmatsumurana)等的群落。
-
小生境
小生境ecologicalniche是把C.达尔文(1859)称作的“在自然的联系(economyofnature)中的位置”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概念。埃尔顿所说的对象则称为食物小生境或埃尔顿小生境(Eltonianniche)。如同前述,与其说原来的小生境的概念不仅是来自种群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从在群落中起的作用来看较为洽当。
-
自发演替
自发演替(autogenicsuccession)指通过群落对环境的反作用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了的条件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群落而引起演替,这种现象在自然群落中可见到。是异发演替的反义词。
-
微气候
微气候是指比小气候更小范围的气候,特别是多指近地表面空间的气候(近地气候)。这种群落内的微气候,可因群落的种类及其结构的不同而异,但一般来说,同外围大气候相比,夏季与较高纬度的气候相似,而冬季则与较低纬度的气候相似,也就是气候较为缓和。就生物的生活来说,微气候作为其直接的生活环境是重要的
-
自然稀疏
自然稀疏(naturalthinning)在个体密度非常高的植物群落中,由于对光、水和营养等条件的个体间的竞争,随着生长的进行,个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处于劣势的个体逐渐枯死,随着群落的生长而个体的密度逐渐降低,此现象称为自然稀疏或自我稀疏(selfthinning),它是群落所具有的自我调节机能之一。
-
伴生种
伴生种是植物群落中存在度(presence)和优势度(dominance)大致相等的生长而特定群落间并无联系的限度(fidelity)为二级的种类。但是伴生种在比较高层次的群落单位间也有成为特征种的。而在其植物社会的群落属(alliance)中则成为一个特征种。
-
相互分散
相互分散interspersion不同种类的小生境互相混杂地存在,各小生境的各个种的种群各依自己的生活方式棲息,它们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相互关系的现象,这种达到散在状态的过程是为相互分散,由埃尔顿(C.S.Blton.1949)在探讨群落的方式时提出的。
-
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指从与地面高度或水层深度的关系所确定的生物分市,是生态分布的一个方面,为水平分布的反义词。在海洋,也可分为潮间带、潮下带、潮周带、渐深海带、深海带、超深海带。这些群落,呈成层分布,作为水中生态系统的成层结构来对待。
-
比叶面积
比叶面积指叶片单面面积与其部分干重之比,称为比叶面〔积〕。求一枚叶的比叶面,也可用于整个群落或叶群层次平均叶面积的计算。在同一个体或群落内显示受光越弱而比叶面〔积〕(cm2/g)越大的倾向,一般作为表示叶遮荫度的指数而使用。但在同一叶片,则显有随着叶龄的增长而减少的倾向。
-
单顶极理论
单顶极理论是克列门茨(F.E.Clements,1916)提出的学说,认为真正稳定的顶极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而气候条件相同的地方会产生相同的顶极。以土壤因素为条件的植物群系(高湿原地、滨海荒漠等)即使保持稳定状态,也不能认为是真正的顶极。这个学说得到美国许多生态学家的支持,但也受到其他国家学者的批评。
-
沉水草原
沉水草原亦称为沉水群落。为草原群落之一,由沉水植物组成。
-
草本层
草本层指群落内草本植物所占的层。如果上层发达草本层则变得贫乏,在草本层之间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在同一条件下,禾本科型草本层比阔叶型草本层具有形成厚层的倾向。在落叶林下,由于一到春天就出现植物,所以常可看到草本层的季节性变化。
-
沙漠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燥少雨的地区,在北半球形成一条明显的荒漠地带。许多动物具有高度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如夏眠、夜间活动、长期不饮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浓度的尿液等。荒漠环境严酷、生物种类多样性低、群落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所以荒漠是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在改造利用时应当慎重。
-
葛剑平
姓名:葛剑平职务:副校长职称:教授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内外兼职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科技委生物学部委员,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探讨生态系统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
北美草原
北美草原是分布于北美大陆中部和西部的辽阔的大草原,也称为温带草原。发育于北纬约20—55°之间、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在稳定的群落中可以针茅、冰草、溚草、早熟禾、鼠尾粟和野麦等属的植物为代表;北美草原也是玉米和小麦的主要产地。这里广泛地发育着独特的北美草原土(prairiesoil)。
-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多样性指互异的状态,生物多样性可定义为多样化的生命实体,即每一级生命实体,包括基因、细胞、个体、物种、群落或生态系统,都不止一类。遗传多样性是遗传信息的总和、蕴藏在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
同种群居
〔1〕同种群居=动物社会。〔2〕同种群居指由相同生活型的种类所构成的分层植被单位。亦称为同型同境群落或分层群落。此词系由H.Gams(1918)所提出,后G.E.DuRietz(1930)等作为一种社会的概念引入于Uppsala学派的植被划分。现对地衣类、苔类等所形成的附生植物群落类型仍适用。
-
草原
草原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且地面约50%以上为植物所覆盖者。大部分是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狭义的草原多半是指禾本科草原和阔叶草原。草原植物的现存量虽随环境条件而变化,但其生产量估计值与森林差不多。布劳科曼(H·Brockmann-Jerosch)和鲁贝尔(E·Rubel)把草原分为干草原等草原群系的分类方法虽已比较普及。
-
族
(1)族tribe为分类学上的等级之一。介于科和属之间。R.Pilger和H.Melchior(1954)将松科分为冷杉亚科(Abietoideae)等三个亚科,杉科分为红杉族(Sequoiene)等7个族同时使用。(2)族tribe指非常小的群落的生态学的单位。但在普通地方,不久即生长稠密,转向由多种小群构成的群落的不稳定单位。
-
先驱植物
先驱植物是指演替初期最先侵入裸地定居的植物。前二者有固氮能力。在海岸砂丘或河滩外侧首先见到筛草、矫苔、滨旋花、莴苣、柳,以及有球根的茱萸类等先锋植物。在高山的岩砾地有荷包牡丹、滨莲花(拟)、二花堇菜等也是先驱植物。对森林来说,其先驱植物是阳性树,可以幼时生长特别快的桦类、赤杨类、落叶松等为其代表。
-
相对受光量
相对受光量relativelightrequirement指植物接受的光强(照度)与群落的最上层或与空地上的光强之比(%)。这对同一地区的植物进行相互间的比较,较之受光量的绝对值更有意义。其最大容许值,树木多为100%,在大森林下生活的阴性植物多在100%以下。例如白花酢浆草为14—15%,如大于上述受光量时则不能生长。
-
生态位
niche)是指病媒昆虫在生态系统或群落中的功能、地位,特别是它与其他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例如,在研究某生物的生态位时,既包括了解其栖息地的温度、湿度等非生物环境的范围,也包括了解其食物和能量来源,以及它与天敌的关系等。凡占据相似生态位而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称为生态等值种。
-
BYV
BYV分类类型:种分类:蜜蜂Y病毒病毒基本特性:蜜蜂Y病毒是从英国膜翅目蜜蜂科Apismellifera蜂中分离得到,含一个RNA基因组和1个相对分子质量约50kD的主要CP,它与BXV有较远的血清学关系。BYV病毒蜜蜂群落中存在区域比BXV更为广泛,包括北美、澳大利亚等地。
-
单利共生
通过共生,共生者的一方在生活上得到某种利益,而另一方则既未得到利益,也未得到害处,称这种现象为单利共生。关于单利共生现象的内容和范围,有种种看法,例如有的强调认为它是个体间的体外的关系,并不伴有形态的显著适应的变化,不包括在对方体表生活的寄生;这些术语一般多用于包括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的概念。
-
单利共生现象
通过共生,共生者的一方在生活上得到某种利益,而另一方则既未得到利益,也未得到害处,称这种现象为单利共生。关于单利共生现象的内容和范围,有种种看法,例如有的强调认为它是个体间的体外的关系,并不伴有形态的显著适应的变化,不包括在对方体表生活的寄生;这些术语一般多用于包括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的概念。
-
存在度
存在度表示某植物群落内各个种频繁出现的群落测度,即某些种出现的区数对于全部调查区数的百分率。多以Ⅰ(20%以下)、Ⅱ(20-40%)、Ⅲ(40-60%)、Ⅳ(60-80%)、Ⅴ(80%以上)5个存在度等级来表示。其原理与频度、恒存度相似,但与这两种的差异在于其调查区的大小没有一定。
-
总干面积
总干面积(basalarea)亦称为胸高断面积。这个面积一般是通过测量树干横切面的直径来求出的。每一单位土地面积的胸高断面积的总和是成为衡量其森林现存量和混生状况的尺度。在日本于生长繁茂的森林中,其胸高断面积的总和是:阔叶林为50米2/公顷左右,针叶林为70米2/公顷左右。在单层林它是一个近于最大的狭窄幅度分布。
-
O层
矿物质土层(A层、B层、C层)之上形成的有机质层,具有大量新鲜的或部分分解的有机物质,在森林土壤学中又把该层进一步细分为L层(枯枝落叶层)、F层(发酵层)和H层(腐殖质层)。O层的厚度决定于植物遗体的进入量及其分解量,在稳定群落(stablecommunity)下由于两者大致相等而厚度几乎不发生变化。
-
组合
组合(society)指在顶极植物群落内由几个亚优势种构成的群落。有季节性组合和阶层组合等。它是克列门茨(F.E.Clements)等使用的术语,现在已几乎不再使用。
-
表浮生物
表浮生物是生活于海洋、湖沼、江河等水城水层表面或邻贴水层表面下面的生物之总称,特别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水层表面张力而生活的小形生物。在水层表面,常漂浮着空中落下来的有机物、营养盐类和悬浮有机物质被吸附,细菌、蓝藻、涡鞭藻等大量繁殖,成为漂浮生物的小型消耗者的营养源。这是指比较大形的植物群落的术语。
-
澳大利亚植物区系界
澳大利亚植物区系界是六个植物区系界之一。按属(Eucalyptus)(世界上最高的树木)、白千层属(Melaleuca)、金合欢属(Acacia)、山龙眼科(花畸形)的银桦属(Grevillea)、哈克木属(Hakea)、班克西属(Banksia),百合科的禾木(Xaathorrhoea)(德Grasbume)等为代表。
-
需光量
需光量lightrequirement指自然生长的植物或其叶片所接受的光的强度(照度)。用绝对值来表示时称绝对需光量,与群落的最上层或空地受光强度之比.称比较需光量。J.Wiesner(1893—1907)曾经为了探明植物与光的生理、生态学的关系.特别是为了阐明植物的需光量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
外洋海域
外洋海域的生产层,初级生产量一般要比海滨区域和浅海区域小,特别比在整年稳定的波动层发育的亚热带海域生物的初级产量小。在向下边深厚的消费层和分解层供给有机物方面,而动植物遗骸和粪粒的下沉,特别是浮游生物的垂直移动,均起着巨大的作用。另外这里的次级生产,除这些以外,也输送浓缩的和粒状的有机质块。
-
系统生态学
系统生态学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其次,这种模型主要是应用计算机模拟来实现的,同时进行对比和校正,另也要考虑预测和最适方向。
-
太白鹿角
《*辞典》:太白鹿角:出处:《陕西中草药》拼音名:T iB iL Jiǎo别名:太白针、地蓬草、细石蕊来源:为石蕊科植物匙石蕊的地衣体。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石坑或树皮上,常成一望无边的广大群落。性味:味苦,性平。功能主治:通淋利尿,消肿解毒,止血生肌。治膀胱炎,小便不利,目疾,鼻衄,吐血,黄水疮。
-
带状横断面调查法
带状横断面调查法是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之一。是在含有该种植物的群落地区,选一个长210m,宽10m的带状区,设21个区,分别调查每个区的土壤pH值、坡度、湿度和温度。然后分析这些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和药材产量的影响。
-
芨芨草属
中文名芨芨草属拼音名jijicaoshu拉丁名Achnatherum中国植物志09(3):319描述AchnatheherumBeauv.芨芨草属,禾本科,约20种,多分布于欧亚温寒地带,我国约13种,其中芨芨草A.splendensOhwi我国北部至西北盛产之,且在碱性草滩中自成群落,早春发芽,为该地牲畜的重要饲料之一,并可利用其茎叶制纸,又为一很好的固砂植物。
-
蜜蜂Y病毒
BYV分类类型:种分类:蜜蜂Y病毒病毒基本特性:蜜蜂Y病毒是从英国膜翅目蜜蜂科Apismellifera蜂中分离得到,含一个RNA基因组和1个相对分子质量约50kD的主要CP,它与BXV有较远的血清学关系。BYV病毒蜜蜂群落中存在区域比BXV更为广泛,包括北美、澳大利亚等地。
-
辐射生态学
辐射生态学主要研究两方面问题:(1)电离辐射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效应。当输入环境的放射性物质超过其自然衰变率时,它就会积累于空气、土壤或水体中,并随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扩散和积累。辐射生态学的研究为科学地利用核能和更有效地控制核污染的危害提供依据。
-
优势种
优势种(dominantspecies)是指在一群落中数量最多或生物量最大的病媒昆虫种类。
-
栖息地
生境(habitat)又称栖息地,是指病媒昆虫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繁衍的场所。
-
转换率
转换率(turnoverratio,turnoverrate)在一定群体、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现存量(个体数或生物量)处于稳定时,在一定时间内输入量(或输出量)对现存量的比率称为转换率。因此,在种群生态学中,一般应用可世代交替。现存量即使处于不平衡状态,习惯上P/B比仍然称为转换率,但这实属误用。
-
带状分布
生物的群落(复数)或各种不同的种群在地面上作平面的相互衔接的分布状态,称为带状分布,带状分布也称成带结构。在山坡与高度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以及在潮间带所见到的与干潮期长短相适应分布的海藻、附着动物等的分布等都是带状分布的典型例子。海洋和湖泊从水面到水底的浮游生物的垂直分布。
-
自然稀疏的二分之三乘积法则
自然稀疏的二分之三乘积法则(threebytwopowerlawofnaturalthinning)在具有单层立体结构的植物种群中,初期密度非常大,随着植物的生长,将会出现剧烈的自然稀疏。这时假定种群密度为ρ,平均个体重为ω,则下式可以成立:ωρa=K(=常数)α=3/2,因此称为二分之三乘积法则。
-
潮水坑
潮水坑指主要在海岸的潮间带,退潮时海水在低凹处贮留形成的水坑,大小千差万别,于涸时间随低潮面的高度而异,每日都有变化。日照、降雨等气象条件的影响不同,在其中生活的生物的活动也有变化,所以水潭中的水温、盐份、氢离子浓度、溶解氧等水质条件的变化是复杂的。在潮间带水坑中栖息的生物主要为低潮带群落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