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蒲科
中文名香蒲科拼音名xiangpuke拉丁名Typhaceae描述Typhaceae香蒲科,单子叶植物,只有香蒲属Typha1属,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参阅该属。中国植物志08:1所有属Typha..........香蒲属
-
香蒲
来源: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全草。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圆柱形;(《金匮要略》蒲灰散)②治关格上下不通,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升降不行,饮食不下,大便不出:真香蒲末一两,半夏曲六钱,川贝母五钱,苏子四钱,茯苓三钱,白术二钱,枳实、沉香各一钱。
-
蒲菜
蒲菜的营养成分:蒲菜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6克、碳水化合物7.5克、粗纤维4.5克、钙265毫克、磷120毫克、铁l毫克、胡萝卜素0.05毫克、硫胺素0.15毫克、核黄素0.2毫克、尼克酸2.5毫克、维生素C30毫克,及谷氨酸等18种氨基酸。蒲菜性味、甘凉;蒲菜可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痢、淋病、白带、水肿、瘰病。
-
香蒲属
中文名香蒲属拼音名xiangpushu拉丁名Typha中国植物志08:2描述TyphaL.香蒲属,香蒲科,约18种,除南非外,各地均产之,我国约有10种,大部产北部和东北部,他处少见,其中香蒲T.orientalisPresl和水蜡烛T.angustifoliaL.等种类入药,全草有利尿的作用,花粉名蒲黄,有止血、活血消瘀的作用,叶供织席。叶2列,线形,直立;
-
水蜡烛
概述:水蜡烛为中药名,出自《广东新语》,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香蒲之别名。别名:甘蒲、蒲黄草、水蜡烛、蒲包草。来源及产地:香蒲科植物水烛TyphaangustifoliaL.或宽叶香蒲T.latifoliaL.等的全草。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利尿,泻火。①治小便不利。②治乳痈。化学成分:宽叶香蒲全草含多量维生素B1、B2和C。
-
甘蒲
概述:甘蒲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香蒲的别名。别名:甘蒲、蒲黄草、水蜡烛、蒲包草。来源及产地:香蒲科植物水烛TyphaangustifoliaL.或宽叶香蒲T.latifoliaL.等的全草。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利尿,泻火。①治小便不利。②治乳痈。化学成分:宽叶香蒲全草含多量维生素B1、B2和C。
-
蒲黄炭
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归肝、心包经。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通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黄丸(《圣济总录》);蒲黄的炮制研究:蒲黄含柚皮素(naringen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及棕榈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余种微量元素。
-
蒲棒
出处:《本草衍义》拼音名:P B nɡ别名:蒲棰、蒲厘(《本草图经》),蒲槌(《本草衍义》),水蜡烛实(《广东新语》)。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香蒲条。性味:《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平。功能主治:治外伤出血。附方:治创伤止血:水蜡烛整枝末飞散的花,投入小便缸内浸一星期,取出晒干候用。
-
炒蒲黄
蒲黄炭性涩,止血作用增强。归肝、心包经。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通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如治崩中漏下的蒲黄丸(《圣济总录》);蒲黄的炮制研究:蒲黄含柚皮素(naringen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及棕榈酸、琥珀酸、氨基酸和20余种微量元素。
-
水蜡烛实
概述:水蜡烛实为中药名,出自《广东新语》,为《本草衍义》记载的蒲棒之别名。别名:水蜡烛实、蒲厘、蒲槌。来源及产地:香蒲科植物水烛TyphaangustifoliaL.或宽叶香蒲T.latifoliaL.等的果穗。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性味:甘、微辛,平。功能主治:功在消炎止血。外用治创伤出血。
-
蒲蒻
出处:《纲目》拼音名:P Ru 别名:蒲黄根(《产乳集验方》),蒲笋(《日用本草》),蒲儿根(《野菜谱》),蒲包草根(《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孕妇劳热,胎动下血,消渴,口疮,热痢,淋病,白带,水肿,瘰疬。(《圣济总录》蒲根汤)③治遗精、白带:蒲黄根、蒴藋各一两,薴麻根,米仁根各五钱,白英、三白草各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