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藿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藿:拼音名:L Hu 别名:老鼠眼、饿蚂蝗[湖南]、痰切豆来源:豆科鹿藿属植物鹿藿RhynchosiavolubilisLour.,以根及全草入药。用于小儿疳积,牙痛,神经性头痛,颈淋巴结结核,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④治流注,痈肿:鲜鹿藿叶适量。3.江西《草药手册》:祛痰,解毒,杀虫,祛风湿,和血气。
-
鹿藿属
中文名鹿藿属拼音名luhuoshu拉丁名Rhynchosia中国植物志41:331属下物种淡红鹿藿、黄花鹿藿、渐尖叶鹿藿、昆明鹿藿、菱叶鹿藿、鹿藿、密果鹿藿、绒叶鹿藿、喜马拉雅鹿藿、喜马拉雅鹿藿(原变种)、小鹿藿、云南鹿藿、粘鹿藿、中华鹿藿、紫脉花鹿藿
-
山黄豆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黄豆藤:拼音名:ShānHu nɡD uT nɡ别名:螃蟹眼睛来源:豆科山黄豆藤RhynchosiadielsiiHarms,以全草或根入药。顶生小叶近菱状卵形,长4-10cm,宽2-5cm,叶脉由基部3出,叶片两面被柔毛,并有腺点;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
鸟眼睛豆
概述:鸟眼睛豆为中药名,出自《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湖南药物志》记载的老鼠豆之别名。别名:鹿藿、野黄豆、鸟眼睛豆。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性味归经:苦,平。归胃、肾经。功能主治:解毒,祛风止痛。1.治益虫,瘰疬,痈肿,流注。2.治头痛,腰痛,腹痛,妇女产褥热。
-
野大豆藤
原形态:捞豆(《救荒本草》),又名:野毛豆(《百草镜》),鹿藿、饿马黄(《植物名实图考》),柴豆、野黄豆、山黄豆、野毛扁豆。13厘米,宽约5毫米,被长硬毛,有种子3~功能主治:健脾。附方:①治盗汗:野大豆藤一至四两,红枣一至二两。(《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②治伤筋:野大豆鲜根、蛇葡萄根皮、酒糟或酒。
-
鹿藿根
《*辞典》:鹿藿根: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L Hu 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鹿藿的根。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妇女痛经,瘰疬,疖肿。(《湖南药物志》)②治月经痛:鹿藿根三钱,川芎三钱,木防己四钱,算盘子根三钱。(《浙江天目山药植志》)④治蛇咬伤:鹿藿根捣烂敷伤处。(江西《草药手册》)摘录:《*辞典》
-
老鼠豆
概述:老鼠豆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别名:鹿藿、野黄豆、鸟眼睛豆。来源及产地:豆科植物老鼠眼RhynchosiavolubilisLour.的茎叶。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性味归经:苦,平。归胃、肾经。功能主治:解毒,祛风止痛。1.治益虫,瘰疬,痈肿,流注。2.治头痛,腰痛,腹痛,妇女产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