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猕猴骨
出处:《证类本草》拼音名:M H uGǔ别名:猴骨(《贵州民间方药集》),申骨(《四川中药志》)。来源:为猴科动物猕猴的骨胳。腓骨、胫骨长约15厘米,胫骨粗约1.2厘米,腓骨细瘦。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关节疼痛。治跌打损伤。④《四川中药志》:祛风除湿,镇惊截疟。2钱,浸酒或入丸、散。
-
猴骨
拼音名:H uGǔ别名:猕猴骨、申骨、黄猴来源:灵长目猴科猕猴Macacamulatta(Zimmermann),以骨骼(酥炙或打碎)入药。生境分布:湖北、湖南、四川、西藏、广西。性味:酸,平。功能主治:除风祛湿,镇惊,截疟。主治风寒湿痹,四肢麻木,小儿惊痫及疟疾发热等症。2钱,作丸剂或酒剂。注意:无阴虚湿热者慎用。
-
猴枣
《*辞典》:猴枣: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H uZǎo别名:猴子枣、羊肠枣(《药物出产辨》),猴丹(《中国医学大辞典》),申枣(《药材资料汇编》)。原形态:形态详猕猴骨条。治痰热喘嗽,小儿惊痫,瘰疬痰核。②《饮片新参》:治虚喘,化痰纳气,治惊痫。每次服一至二分,日服一至二次,用温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