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钩刺
《*辞典》:倒钩刺: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DǎoGōuC 别名:小乌泡、小倒钩刺、刺黄连、刺茶、散血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三叶悬钩子的全株。3出复叶互生,小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2厘米,与萼均有细柔毛及皮刺;生境分布:生于山沟稀疏灌丛中。性味:甘微酸,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痢。
-
高粱泡根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GāoLiɑnɡP o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高梁泡的根。小枝疏生细绒毛。萼片5,三角状卵形,外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橙色腺点;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疏风解表,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感冒,口腔炎,鼻衄,咳血,血崩,白带过多,产后感染,子宫下垂,痔疮,癫痫,坐骨神经痛。
-
高梁泡叶
小枝疏生细绒毛。单叶互生;叶片卵形、阔卵形,长7.5-12cm,宽5-10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心形,边缘明显3-5裂或呈波状,有细锯齿,上面沿脉密生黄色柔毛,下面密生黄白色柔毛,并散生倒钩刺。性味:甘;平归经:肺;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创伤出血;(《江西草药》)②治肺病咳血:高梁泡叶五钱,冰糖一两。
-
黄锁梅根
《*辞典》:黄锁梅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SuǒM iGēn别名:锁梅根、钻地风(《滇南本草》),锁地风(《滇南本草》整理本),黄泡刺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红锁梅、乌泡(《云南中草药》),黄泡、倒竹伞、三月泡(《文山中草药》),雀不站、黄茨果(《云南中草药选》)。花期春季。水煎,点水酒眼。
-
大叶云实
《*辞典》:大叶云实: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D Y Y nSh 别名:铁藤、刺藤来源:为豆科植物大叶云实的枝、果、根。原形态:有刺藤本,茎长2米余;叶轴密生小倒钩刺。荚果近于矩圆形,黑褐色,有网纹,内有种子1颗。生境分布:生于水边丛林中;功能主治:舒筋活络,补虚。附方:①治跌打劳伤:铁藤根、鬼吹哨各五钱。
-
粘鱼须
出处:《救荒本草》拼音名:Ni nY Xū别名:龙须菜(《救荒本草》),鲇鱼须草(王安卿《采药志》),金岗薛(《简易草药》),鲢鱼须(《湖北志》),倒钩刺(《中药志》),粘鱼须菝葜(《山西中药志》)。2毫米,拘挛不直,散布少数更细的须根及细刺,刺尖微曲,触之刺手。茎含替告皂甙元、新替告皂甙元和拉肖皂甙元。
-
短柄菝葜
《*辞典》:短柄菝葜: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DuǎnBǐnɡB Qiā别名:土茯苓、金刚豆藤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短柄菝葜的根茎。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山坡。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补虚益损,活血止血。②治风湿:土茯苓、海金沙根各五钱,龙须草五分,铁筷子三分,松树根三钱,泡酒服。③治血崩:土茯苓、大夜关门、算盘子根。
-
多叶花椒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DuōY HuāJiāo别名:小叶刺椒(《贵州草药》)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多叶花椒的根。有短柄,小叶片革质,卵状披针形,长2.5~生境分布:生于岩山丛林石缝中。附方:①治风湿关节冷痛:多叶花椒根一两。(性味以下出《贵州草药》)备注:本植物的茎(蜈蚣藤)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
蒲葵叶
拼音名:PúKuíYè别名:蒲扇、败扇、故蒲扇、败蒲扇来源: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叶。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lm以上,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基部阔4-4.5cm,先端长渐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长达50cm;各家论述:论蒲葵叶灰止血,利小便功同蒲黄:张石顽:“蒲灰止血、利小便,与蒲黄不异。
-
蜈蚣刺
拼音名:WúGōnɡCì别名:马椒、止血丹、马胶根、接骨药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多叶花椒的根或叶。叶,晒干。小叶21-51,歪斜的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为长圆形,长2-4cm,宽1-1.5cm,先端急尖或钝而略斜,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两侧不对称,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或近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青绿色,散生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