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砗磲肉
拼音名:ChēQúRòu来源:药材基源: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和长砗磲等的肉。壳顶前方中凹,为长卵圆形的足丝孔,孔周缘有排列稀疏的齿状突起,壳背缘斜。壳表黄白色,具有自顶部直达腹缘而向前方斜走的强大鳞状放射肋5-7条,肋宽显着大于肋沟。铰合部长达末端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生活时外套膜边缘为蓝色。清热解毒。
-
海蛤壳
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HǎiGéKé别名: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归经:①《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阳、阳明经。⑥《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⑦《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凤瘫痪。
-
文蛤肉
铰合部宽,左壳主齿3枚,前2枚短;阴虚盗汗瘿瘤;凡病水湿痰饮,胶结不化,致成中宫否隔,升降失调,滞于气而为咳逆,滞于血而为胸痹者,以此咸寒润下软坚之物,如气之逆而不下,痹而不通者,可迎刃而解矣。此药捣研成散,用沸汤调服数钱,能分利水湿之邪壅遏阳道,昔仲景用之,为因寒郁热,假此分利表间水气故耳。
-
蛤蜊
概述蛤(Clams)又叫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原形态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④《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用法用量内服:煮食。蛤蜊的食疗功效中医认为,蛤蜊肉性寒,味咸;能滋阴、化痰、软坚、利水,有滋阴明目、软坚、化痰之功效。
-
江珧壳
拼音名:JiānɡYáoKé来源:药材基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贝壳。背缘直或略凹,腹缘前部较直,近壳顶处有一稍凹陷的足丝孔。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低潮线附的至水深30-40m的泥沙质海底。生殖期5-9月间,雌雄异体,性成熟时的生殖腺,雌性为橙红色;性味:味咸;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熄风镇静。
-
锯齿溪蟹
原形态:锯齿溪蟹,头胸甲的宽度略大于长度,长35.8mm,宽43.2mm,表面稍隆,前半部具少数颗粒,后半部光滑。中胃区与心区之间有明显的“H”形沟。第2对步足最长,长节背缘具皱襞,胸节前缘有小齿,前节的背腹缘均具小刺指节周围具棘。性味:味咸;性寒归经:肝、肾二经功能主治:化瘀散积;接骨消肿。
-
淡菜
壳顶内面铰合齿2枚,小型,呈八字形。背缘与腹缘形成的夹角大于45°后缘宽圆。足细呈棒状,足丝细软,淡黄色。紫贻贝中的贻贝多活素(MSM)以1.35g/(kg·d),4.05g/(kg·d),6.75g/(kg·d)剂量分别给大鼠灌胃21天,在结扎冠脉致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实验中,可明显降底心电图中S-T段异常提高的和度,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
鱵鱼
《*辞典》:鱵鱼:出处:《纲目》拼音名:ZhēnY 别名:箴鱼(《山海经》),铜哾鱼(《临海异物志》),姜公鱼(《纲目》),针工鱼(《医林纂要》),针鱼(《动物学大辞典》),单针鱼、针扎鱼(《黄渤海伍类调查报告》)。原形态:体细长,略呈圆柱形,背腹缘微凸,尾部渐细。鳃孔宽,鳃盖膜分离,不与颊部相连。
-
蛏子
概述蛏子,学名缢蛏,属软体动物系,真瓣鳃纲,真瓣鳃目、竹蛏科。蛏子的别名缢蛏、竹蛏、大竹蛏蛏子使用提示每次约50克蛏子的营养价值蛏肉含丰富蛋白质、钙、铁、硒、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滋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补虚的功能。受惊时水管易自切。对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醉酒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
江珧柱
《*辞典》:江珧柱:出处:《本草从新》拼音名:JiānɡY oZh 别名:马甲柱(《闽中海错疏》),角带子(《本草求原》)。近腹缘的壳表光滑,其他部分均有放射肋,肋上有三角形小棘。后闭壳肌痕大,略呈圆形,位于贝壳中部。生境分布:生活于浅海泥沙底。①《本草从新》:下气调中,利五脏,疗消渴,消腹中宿食。
-
带鱼
带鱼的别名刀鱼、裙带鱼、牙带、白带鱼、柳鞭鱼、带柳、晦刀鱼《*辞典》:带鱼出处《本草从新》拼音名DàiYú别名鞭鱼(《医林纂要》),带柳(《福清县志》),裙带鱼(《柑园小识》),海刀鱼、鳞刀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有补脾、益气、暖胃、养肝、泽肤、补气、养血、健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