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叶兰
《*辞典》:竹叶兰:出处:《贵州药植目录》拼音名:Zh Y L n别名:黄竹参(《贵州药植目录》),竹叶参(《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秋、冬采挖,洗净晒干。单叶互生;花小,紫色,为圆锥花序顶生,有分叉,分叉处均有线状披针形苞片1对;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附方:治头晕耳鸣:竹叶参一两,万丈深一两,威灵仙五钱。
-
竹叶兰属
中文名竹叶兰属拼音名zhuyelanshu拉丁名Arundina中国植物志18:333描述ArundinaBI.竹叶兰属,兰科,约5种,分布于亚洲热带至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其中竹叶兰A.graminifolia(D.Don)Hochr.与狭叶竹叶兰A.stenopetalaGagnep.等2种亦产我国南部。唇瓣直立,3裂,围抱蕊柱而成下狭上宽的喇叭状,基部无距;属下物种竹叶兰
-
山荸荠
拼音名:ShānB Q 别名:竹叶兰、长杆兰、扁竹兰、山姜来源:兰科竹兰属植物竹叶兰ArundinachinensisBlume,以球茎或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用于肝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膀胱炎,毒蛇咬伤;外用治痈疮肿毒。1两,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扁草
拼音名:XiǎoBiǎnCǎo别名:草兰花、竹叶兰、兰草花、小兰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尼泊尔鸢尾的根茎或根。叶片条形,花期叶长10-28cm,宽2-8mm,果期长可达60cm,宽6-8mm,先端渐尖,有2-3条纵脉,全缘,基部抱茎。性味:甘;活血解毒。主肺虚咳嗽;肾虚腰痛;疔疮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
蜻蜒兰
出处:出自《东北植物检索表》拼音名:QīnɡYánLán英文名:all-grassofAsiaticDragonflyorchis别名:竹叶兰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蜻蜓兰的全草。唇瓣舌状披针形,长3.5-4mm,基部两侧各具1枚三角形的小裂片,小裂片长达1mm,中裂片舌状,两端稍狭,宽约1.5mm,距细长,弧曲,几与子房等长,向顶增厚;性味:味苦;
-
长杆兰
《*辞典》:长杆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Ch nɡGǎnL n别名:竹兰(《广州植物志》),石玉、胡连、草姜(《广西药植名录》),大叶寮刁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文哈海(傣名)。苞片小,凹陷;花期秋季。治痧气,积热,浮肿,腹痛,疳积,黄疸,肺结核,精神病,风湿骨痛,刀伤出血,蛇伤。
-
蜻蜓兰
出处:《东北植物检索表》拼音名:QīnɡT nɡL n别名:竹叶兰(《湖南民间药物资料》)。来源:为兰科植物蜻蜒兰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茎下部通常有3片(稀2片)较大的叶,倒卵状长椭圆形、椭圆形或广椭圆形,长6~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林间湿润的地方。功能主治:《湖南民间药物资料》:治烧伤。
-
见血封口
拼音名:Ji nXu FēnɡKǒu别名:竹叶兰、岩七、白跌打、石枫丹、柄叶竹根七来源:百合科开口箭属植物弯蕊开口箭TupistrawattiiHook.f.,以根状茎或全草入药。性味:辛、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用于感冒,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牙痛,胃痛,胃出血,膀胱炎;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