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豆菜
出处:本品始载于《救荒本草》,云:变豆菜生辉县荒野中,其苗叶初作地摊野生,叶似地牡丹极大,又锯齿尖,其后叶中分生茎叉,梢叶颇小,上开白花,其叶味甘 "据其所述形态,即指现伞形科植物变豆菜。拼音名:BiànDòuCài别名:山芹菜、山芹、五指疳、鸭脚板、蓝布正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变豆菜的全草。
-
变豆菜属
中文名变豆菜属拼音名biandoucaishu拉丁名Sanicula中国植物志55(1):35描述SaniculaL.变豆菜属,伞形科,约37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5种及3变种,南北均产。叶掌状3-5裂,裂片边缘有齿或分裂;单伞形花序或为不规则伸长的复伞形花序;总苞片和小总苞片存在;花单性,有萼齿,花瓣通常白色;
-
反背红
伞形科植物薄片变豆菜的全草·反背红:反背红为中药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大肺筋草之别名。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经闭,腰痛。别名:朱砂草、反背红、叶下红、铺地虎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血盆草Salviacavalerieilévl.或单叶血盆草S.cavalerieiLévl.var.simplicifoliaStib.的全草。
-
大肺筋草
《*辞典》·大肺筋草: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DàFèiJīnCǎo别名:肺经草、半边钱(《天宝本草》),脐风草(《修订增补天宝本草》),反背红、血经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乌兜(《贵州植药调查》),乌豆草、一支箭(《贵州草药》)。双悬果卵形或稍侧向而成扁形,有刺,刺基部膨大呈鳞片状相连。
-
黑鹅脚板
《*辞典》:黑鹅脚板: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Hēi JiǎoBǎn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直刺变豆菜的全草。春、夏采收,晒干。基生叶圆心形或心状五角形,长2~伞形花序,具2~3分枝,顶生;5,狭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小总苞片约5枚,线状披针形;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溪边。治麻疹后热毒未尽,耳热瘙痒,跌打损伤。
-
小黑药
菊科植物显脉旋覆花的根·《中医大辞典》·小黑药:小黑药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滇南本草》记载的草威灵之别名。别名:小黑药、黑根、草灵仙、威灵菊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显脉旋覆花InulanervosaWall.的根。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胃痛,消化不良,噎膈,骨鲠喉。性味:甘、微苦,温。萼齿线状披针形;
-
草本三角枫
《*辞典》:草本三角枫: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C oBěnSānJiǎoFēnɡ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滇变豆菜的全草。秋季采收。性味:微苦,温。功能主治:祛风湿,利筋骨。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鸡爪芹
拼音名:JīZhuǎQín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红花变豆菜的根。伞形花序3出,小总苞片3-7,倒披针形或宽线形,长0.7-3.5cm,宽3-6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470m的山地、林缘、山坡、草地、山涧溪流旁及阔叶林、杂木林林下。性味:味淡;性平功能主治:利尿。主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
乌豆草
概述:乌豆草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为《四川中药志》记载的大肺筋草之别名。别名:肺经草、反背红、乌豆草。来源及产地:伞形科植物薄片变豆菜SaniculalamelligeraHance的全草。性味:甘、辛,平。功能主治:散风,化痰,行血,通经。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经闭,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