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枇杷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枇杷:拼音名:ShānP P 别名:野枇杷、川鄂冬青来源:冬青科山枇杷IlexfranchetianaLoes.,以叶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四川、云南。功能主治:降气平喘,敛肺止咳。主治久咳气喘,咳痰带血。性味:辛;平归经:脾;膀胱经功能主治:消肺;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解热,下乳。
-
奶浆果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中华本草》·奶浆果:出处: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NǎiJiānɡGuǒ别名:牛奶子、大山枇杷、大斑鸠食子、山枇杷、天枇杷、野枇杷、金樱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剖开后花序托肉质,内壁上着生多数瘦果,包藏于花被内。治脾胃虚弱,缺乳。
-
长叶紫珠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拼音名:Ch nɡY ZǐZhū别名:山枇杷(《福建民间草药》),牛舌癀(《闽南民间草药》),野枇杷(《中国药植图鉴》)。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山麓。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水煎或调酒服。③治风寒咳嗽:长叶紫珠鲜叶一两,糖适量。
-
单面针
《全国中草药汇编》:单面针:别名:山枇杷、白三百棒、九百锤、大叶花椒、山椒根、黄椒根、钻山虎、单面虎来源: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蚌壳花椒ZanthoxylumdissitumHemsl.,以根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功能主治:根:活血散瘀,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扭伤,骨折。子:理气止痛。水煎服或泡酒服。
-
绒毛桢楠
拼音名:RónɡMáoZhēnNán别名:野枇杷、山枇杷、猴高铁、掠头柴、江南香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绒毛桢楠的根或叶。能育雄蕊9,排成3 ,长约5mm,第3 雄蕊花丝基部有绒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湿润的山谷溪旁杂木林中。性味:苦;凉功能主治:化痰止咳;外用:适量,研末调搽或水煎外洗。
-
山枇杷根
《*辞典》:山枇杷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ShānP P Gēn来源:冬青科植物山枇杷的根。功能主治:治崩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摘录:《*辞典》
-
山枇杷叶
《*辞典》:山枇杷叶: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ShānP P Y 来源:冬青科植物山枇杷的叶片。性味:性平,味涩,无毒。功能主治:健胃,平喘。治风热鼻塞、咳嗽痰多及气喘心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石面枇杷
拼音名:ShíMiànPíPá英文名:dictyoneuraParaboea别名:大还魂、吊气还魂、山枇杷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网脉旋蒴苣苔的全草。叶片长圆形、狭长圆形,长7-14cm,宽1.2-4.5cm,先端尖,基部渐下延成柄,边缘具不整齐的疏锯齿,上面被绵毛或近无毛,下面密被褐色毡毛,侧脉5-6对,细脉网结。性味:味辛;
-
树地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树地瓜:拼音名:Sh D Guā别名:山枇杷、牛奶根、斑鸠食子、鸡眼睛来源:桑科无花果属植物撕裂榕FicuslaceraatifoliaLevl.etVant.,以根和果序托入药。托叶披针形;性状:性状鉴别果实紫红色或深紫色,球形或椭圆形,常见残存的苞片,横切面花序托内壁着生众多小瘦果,有时壁的上部还可见枯萎的雄花。
-
网脉旋蒴苣苔
别名:石面枇杷、山枇杷、大还魂、吊气还魂来源:苦苣苔科网脉旋蒴苣苔BoeadictyoneuraHanc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北、广西、广东。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肿痛及骨折。用法用量:干品浸酒外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野枇杷
出处:《江西草药》拼音名:YěP P 别名:山枇杷来源:为樟科植物绒毛桢楠的叶或根。原形态:绒毛桢楠,又名:猴高铁、香胶木。花被片6,宿存,反曲,有锈色绒毛,内 花被片卵形,外 花被片小而狭;能育雄蕊9,第3 雄蕊花丝基部有绒毛,腺体心形,着生在花丝基部以上;性味:苦,凉。水煎服,每日一剂。
-
笔罗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笔罗子:拼音名:BǐLu Zǐ别名:野枇杷、粗糠柴来源:清风藤科笔罗子MeliosmarigidaSieb.etZucc.,以根皮入药。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长8-25cm,宽2.5-4.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渐狭楔形,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数个尖锯齿,叶背被锈色柔毛;叶含鞣质5.7%。平归经:肺经功能主治:解表,止咳。
-
乌龙角
用法用量:每用姜汁或冷水、茶水调,摊纸上,于痛肿处贴之,3日1洗换。贴骨碎须夹。制备方法:上为末,如药润,亦可焙干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