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姜子
叶片长圆形椭圆形,长4-12cm,宽2-4.8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仅中脉疏被柔毛,下面绿白色,密被白色柔毛。药理作用:1.平喘作用离体气管平滑肌试验表明,山苍子油(毛叶木姜子果实提取的挥发油)10μl/ml能松驰豚鼠正常气管平滑肌及乙酰胆碱或组胺致痉的气管平滑肌。初步认为抑菌有效成分为柠檬醛等。
-
木姜子属
中文名木姜子属拼音名mujiangzishu拉丁名Litsea中国植物志31:261描述LitseaLam.木姜子属,樟科,约200(40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以及美洲,我国约有64种,南自广东海南,北至河南均产,但主产南方和西南温暖地区,为该地区森林中习见的下木,有些种类的木材很有用,有些种类如山鸡椒L.cubeba(Lour.
-
木姜子根
樟科植物木姜子的根·《中医大辞典》·木姜子根:木姜子根为中药名,出自《重庆草药》,为《贵州草药》记载的木椒根之别名。治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心胃冷痛,腹痛吐泻,跌打损伤。叶片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7-14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略圆,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粉绿色,被疏柔毛,中脉稍密。
-
木香子
《中医大辞典》·木香子:木香子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木姜子之别名。别名:山姜子、山胡椒、木樟子、木香子来源及产地:樟科植物木姜子LitseapungensHemsl.的果实。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行气散寒。雌花中退化雄蕊基部具柔毛,子房卵圆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性味归经:辛;
-
山苍子
药材名称:山苍子拼音:ShanCangZi别名:毕澄茄、山鸡椒、山香椒、山香根、豆豉姜、木姜子[海南]来源:本品为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山鸡椒Litseacubeba(Lour.药理作用:1、抑菌:山苍子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煎分2次早晚饭前服。叶窄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下面有多数短毛。
-
豆豉姜
《*辞典》:豆豉姜: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D uChǐJiānɡ别名:木浆子根(《分类草药性》),满山香(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澄茄根、木姜子根(《四川中药志》),过山香、枪子蔃(《广东中药》)。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治感冒,风湿痹痛,胃痛,脚气。参见木姜子及木椒根条。
-
山胡椒
樟科植物牛筋树的果实·《中医大辞典》·山胡椒:山胡椒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治腹中冷痛,哮喘,虚寒泄泻。别名:山姜子、山胡椒、木樟子、木香子来源及产地:樟科植物木姜子LitseapungensHemsl.的果实。1.治感冒咳嗽,百日咳,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腹冷痛,高血压病,外伤周身疼痛,痛经,淋病小便涩痛。
-
山姜子
概述:山姜子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别名:山姜子、山胡椒、木樟子、木香子来源及产地:樟科植物木姜子LitseapungensHemsl.的果实。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行气散寒。1.治胃寒腹痛,消化不良,胀满泄泻,风寒关节痛,煎服:9~2.治疮疡肿毒。药理作用:木姜子油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
木樟子
概述:木樟子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贵州民间药物》记载的木姜子之别名。别名:山姜子、山胡椒、木樟子、木香子来源及产地:樟科植物木姜子LitseapungensHemsl.的果实。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行气散寒。1.治胃寒腹痛,消化不良,胀满泄泻,风寒关节痛,煎服:9~2.治疮疡肿毒。
-
红叶木姜子根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载有野春桂,云:"野春桂花倮罗持售于市,见其折枝,红干独劲,绿叶未生,擎来圆紫苞,迸出金粟。拼音名:HónɡYèMùJiānɡZǐGēn别名:樟树根、油炸条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常绿阔叶林中空隙处或林缘。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止痛。
-
跌打老
《*辞典》:跌打老: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DiēDǎLǎo别名:大五托、川掌莲、五叉虎、牛拉力(《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樟科植物 叶木姜子的茎、叶或根。花被片4,披针形;雄蕊9,花丝长,突出,有长柔毛。生境分布:生林中、山谷中、涧边或灌丛中。②《广西药植名录》:根:驱风,行气,治肺痨虚损;
-
辣姜子
拼音名:LàJiānɡZǐ别名:樟树果、鸡油果、山茴香、野气辣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果实。顶芽圆锥形,鳞片无毛或仅上部有稀疏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常绿阔叶林中空隙处或林缘。性味:辛;微温功能主治:温中理气;消食化滞。呕吐泄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5g。
-
过山风
卫矛科植物南蛇藤的藤茎·《中医大辞典》·过山风:过山风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南蛇藤之别名。别名:过山风、穿山龙、过山龙。性味:辛,温。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痛,瘫痪,四肢麻木,闭经,跌打损伤,痢疾,肠风,痔漏,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疮疡,疱疹,煎服并捣敷。
-
木椒根
《中医大辞典》·木椒根:木椒根为中药名,出自《贵州草药》。来源:为樟科植物木姜子的根。治胃脘冷痛,风湿关节疼痛。②《广西药植名录》:"理气健脾,解毒燥湿。"附方:①治心胃冷气痛:木姜子根七钱,吴茱萸根一两,蛇参一两,隔山撬一两,算盘子根八钱,朱砂莲五钱。共研成粉,泡酒服。
-
新木姜子属
中文名新木姜子属拼音名xinmujiangzishu拉丁名Neolitsea中国植物志31:336描述NeolitseaMerr.新木姜子属,樟科,约85种,分于印度、马来西亚至日本,我国有40余种,产西南、南部至东部。雄花:雄蕊6,3 ,第1、2 无腺体,第3 的基部有2个具柄腺体,退化雄蕊有或无;子房上位,花柱明显,柱头盾状;
-
木姜子叶
《*辞典》:木姜子叶: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M JiānɡZǐY 来源:樟科植物木姜子的叶片。功能主治:《湖南药物志》:治痧症,水肿,无名肿毒,鸡屎癞。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外用:煎水洗。
-
新木姜子
拼音名:XīnMùJiānɡZǐ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金毛新木姜子或浙江新木姜子的根或树皮。叶互生或聚生于枝顶呈 生状;叶片长圆形、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8-14cm,宽2.5-4cm,先端镰刀状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革质,下面密被金黄色绢毛,稀具棕红色绢状毛。性味:辛;
-
四川澄茄子
拼音名:SìChuānChénɡQiéZi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潺槁树的根皮。原形态:四川木姜子落叶乔木,高15-20m。花单性,雌雄异株;每一花序有花8-10朵;果柄长5-10mm,有短柔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路旁或杂木林中。基部有果柄,长5-10mm,有时脱落。具强烈窜透性香气,味辛凉。性味:辛;主胃寒腹痛;
-
豹皮樟
拼音名:BàoPíZhānɡ英文名:ChineseLitse别名:扬子木姜子、剥皮枫、花壳柴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豹皮樟的根及茎皮。叶柄长1-2cm,上面有柔毛;雌雄异株;花被片6,等长,长约2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杂木林或林缘及旷野、沟边。理气行水。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水肿、胃痛。
-
小青藤香
《*辞典》:小青藤香: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XiǎoQīnɡT nɡXiānɡ别名:青藤、滚天龙、青藤细辛来源:为防已科植物 环藤的根。生境分布:生于路边、山野砂土中。功能主治:顺气止痛,解蛇毒,治心胃气痛,发痧,腹痛腹泻,蛇咬伤。附方:①治胃气痛:少青藤香二钱,青木香、木姜子、茴香根各一钱。
-
木姜子茎
《*辞典》:木姜子茎: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M JiānɡZǐJīnɡ来源:为樟科植物木姜子的茎枝。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辛,无毒。功能主治:《贵州民间药物》:调冷气,散气郁,止痛,表痧疹,助消化。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附方:治小儿腹胀:木姜子茎一两。(《湖南药物志》)摘录:《*辞典》
-
樟树根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ZhānɡSh Gēn来源: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樟树果条。性味:性微温,味辛。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感冒头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樟树果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ZhānɡSh Guǒ来源: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果实。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初有疏柔毛,后渐脱落,侧脉红色,两面隆起;雌雄异株;5毫米,密生长柔毛;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性味:性微温,味辛。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治肠胃炎,胃寒腹痛,食滞,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