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泻木皮
《*辞典》:止泻木皮:出处:《广西植物名录》拼音名:ZhǐXi M P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的树皮。萼5裂,内面常有腺体;雄蕊5,着生于花冠的基部;子房上位,心皮2,花柱1。蓇葖果圆柱形,两个并生,长达28厘米。生境分布:生于杂木林内。功能主治:止泻,杀虫。③《广西植物名录》:治痢疾,肠胃气胀,发热。
-
叶上珠
《*辞典》·叶上珠: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YèShànɡZhū别名:阴证药、大部参(《植物名实图考》),叶上花(《峨嵋药植》),叶上果(《中国药植图鉴》)。花雌雄异株,雄花成密聚伞花序,着生于叶上面的中脉上,近叶基部,或生于嫩枝上,雌花1~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
-
黄瓜藤
《*辞典》:黄瓜藤: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GuāT nɡ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茎。功能主治:利水,解毒。治痢疾,淋病,黄水疮。②《四川中药志》:利水、通淋、消胀。附方:①治黄水疮:黄瓜藤(阴干,火焰存性)、枯矾。另有用去根、叶的鲜瓜秧半斤,加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亦可当茶饮);
-
梨皮
《*辞典》:梨皮: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L P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功能主治: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治暑热烦渴,咳嗽,吐血,发背,疔疮。③《陆川本草》:治痧积暑热。治痢疾及咳嗽有汗。(《四川中药志》)②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陈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炖内服。
-
藜
煎水熏洗或捣敷。对骨骼肌和运动神经呈麻痹作用。清热退烧。附方:①治痢疾腹泻:灰藋全草一至二两。上药晒干,一处烧灰,以水一斗,煎汤淋取汁,却于铛内煎成膏,以瓷合盛,别用好通明乳香半两,生研,又入铅霜一分,腻粉一分相和,入于膏内,别用炼成黄牛脂二合(两),入膏内调搅令匀,每取涂摩所患处,日三用之。
-
牛肋筋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Ni L iJīn别名:糯米药(《贵州民间药物》),拔腋草,黄花母、地膏草(《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小叶黄花稔的全草。成熟心皮平滑或有皱纹,有短芒。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边。治痢疾,黄疸,疔疮,肿毒。①《贵州民间药物》:消红肿疮毒,治疔疮。
-
苦瓜根
《*辞典》:苦瓜根: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KǔGuāGē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根,夏、秋采收。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便血,疔疮肿毒,风火牙痛。附方:①治痢疾腹痛、滞下粘液:苦瓜根二两,冰糖二两。(《众集验方》)②治大便带血:鲜苦瓜根四两。
-
大金香炉
《*辞典》:大金香炉: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D JīnXiānɡL 别名:假豆稔(《南宁市药物志》),豹牙郎、石老虎(《广西药植名录》),白爆牙郎(《广西中草药》)。来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展毛野牡丹的根或叶。10朵簇生枝梢;治泄痢,崩漏带下,内外伤出血。附方:①治痢疾:白爆牙郎、地桃花根各一两。
-
野百合
90天后,在尿中仍不断排出。②治小儿黄疸、疳积:野百合全草一两,水煎服。从上述两组治疗结果看,酒提与水提制剂的疗效似无明显区别;又据农吉利治疗宫颈癌30例的报道,采用栓剂和注射剂,栓剂每个含生药6克,肌肉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2或3克,静脉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0.5克、0.7克或1.0克。有过症状改善者13例。
-
管仲
《*辞典》:管仲: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GuǎnZh nɡ别名:番白叶(《滇南本草》),翻白地榆、槟榔仁(《滇南本草》)整理本),翻背白草、白头翁、涩疙瘩(《贵州民间药物》),地管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地摈榔、白地榆(《云南中草药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亮叶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加水煎好。
-
石莽草
《*辞典》:石莽草:出处:《广西中药志》拼音名:Sh MǎnɡCǎo别名: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头花蓼、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文山中草药》),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铜草、小红草(《云南中草药选》)。叶柄带红色,长约1~3毫米,基部具耳,包茎;
-
竻苋菜
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L Xi nC i英文名:野苋菜、土苋菜、猪母菜(《福建民间草药》),野勒苋(《广西中药志》),刺刺草(《福建中草药》)。胞果近卵形,盖裂。治痢疾,便血,浮肿,白带,胆结石,瘰疬,痔疮,疔疮,喉痛,蛇咬伤。①《岭南采药录》:取叶茎煎饮,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痢;加水适量煎服。
-
白毛夏枯草
或捣汁含漱。附方:①治痢疾:鲜筋骨草三两。晒干研末服,每日三次。(⑦方以下出《纲目拾遗》)⑾治疯狗咬伤:鲜白毛串全草五至八钱(干者三至五钱),和红薯烧酒半斤至十两,炖一小时,温服。③治疗胆道疾患继发感染及阑尾脓肿用30~④治疗耳部感染用白毛夏枯草注射液肌注,每次2毫升(含生药2克),每天1~
-
鸭舌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鸭舌草:拼音名:YāSh Cǎo别名:水玉簪、肥菜、合菜来源:雨久花科雨久花属植物鸭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Burm.f.)Presl,以全草入药。叶簇生或单生,卵状至卵状披针形,长2~雄蕊6,内有1枚较大,花丝一面有齿,花药基部着生,顶裂;治痢疾,肠炎,急性扁桃体炎,齿龈脓肿,丹毒,疔疮。
-
梵天花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全草。原形态:直立半灌木,有分枝,高约1米,枝条密生星状短柔毛。粉红色,椭圆形,基部连合与雄蕊管合生:雄蕊合生,花丝连合成管状,花药紫红色;蒴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被毛茸和倒钩刺,果皮干燥厚膜质。治痢疾,疮疡,风毒流注,毒蛇咬伤。①《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损。
-
古钮菜
《*辞典》:古钮菜: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GǔNiǔC i别名:白花菜、扣子草(《广州植物志》),七粒扣、五地茄、乌疔草、耳坠仔(《福建中草药》)。来源:为茄科植物少花龙葵的全草。单叶互生,卵形至矩圆形,长4~治痢疾,淋病,目赤,喉痛,疔疮。②治热淋:鲜少花龙葵二至四两,水煎服。
-
水蓼根
《*辞典》:水蓼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ShuǐLiǎoGēn来源:蓼科植物水蓼的根,秋季开花时采收。功能主治:除湿,祛风,活血,解毒。治痢疾,泄泻,皖腹绞痛,风湿骨痛,月经不调,皮肤湿癣。(《贵州民间药物》)②治痢疾:水蓼根一两,同米五钱炒黄,去米,用水适量煲成一碗,一日作两次分服。
-
红辣蓼
《*辞典》:红辣蓼: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拼音名:H nɡL Liǎo别名:琼柳草(《贵州中医验方秘方》),蓼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斑蕉草(《中国药植图鉴》),青蓼、蝙蝠草(《泉州本草》),辣马蓼、辣椒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贵州中医验方秘方》)②治痢疾:辣蓼根八钱,水煎,糖调服。
-
枫香树叶
《*辞典》:枫香树叶:出处:《纲目》拼音名:FēnɡXiānɡSh Y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叶片。功能主治:治急性胃肠炎,痢疾,产后风,小儿脐风,痈肿发背。②《岭南采药录》:取叶,连细枝煎水洗浴,治产后风、风瘫、风肿等症。③《广西中药志》:幼叶治痢疾。治疗87例,1天治愈者80例,2天治愈者5例,3天治愈者2例。
-
鬼针草
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煎汤,加入鸡蛋一个煮汤服。(《福建民间草药》)⑿治气性坏疽:鲜鬼针草全草,用冷开水洗净,水煎汤熏洗。
-
白鱼尾
性味:苦、微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化湿,通络,杀虫。幼枝略呈四棱形,茎上被灰白色柔毛。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5~治痢疾,脾湿腹胀,关节风湿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福建中草药》)②治丹毒:白鱼尾全草三至五钱,煎汤服。(《福建中草药》)④治脾湿腹胀:鲜驳骨丹根二至三两,水煎,早晚分服。
-
算盘子叶
《*辞典》:算盘子叶:出处:《江西民间草药》拼音名:Su nP nZiY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算盘子的枝叶。水煎剂对其他痢疾杆菌(舒氏、弗氏、宋氏)和沙门氏菌(伤寒、副伤寒甲、猪霍乱、肠炎杆菌)亦有一定抗菌作用,而含糖煎剂效果略低,仅对史氏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有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