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鳍
在圆口纲等所见的为原始型,脊柱到末端一直是直的,而尾鳍被其分开,成为背腹两侧对称的原始正形尾(diphycercal),在软骨鱼类,脊柱之尾端向背侧屈曲,与此相应,尾鳍之背叶发达,腹叶较小,呈不对称的歪形尾(heterocercal)。所有的各种尾形,在发生上都经过原始对称形阶段。鲸的尾鳍仅由水平走向之皮肤皱襞构成。
-
七鳃鳗
拼音名:QīSāiMán英文名:lamprey别名:七星子鱼、八目鳗、七星鱼、七星鳗来源:药材基源: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肌节自最后鳃孔至肛门红75节。前、后部渐低,后部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于4-5月回游至浅水河流中砂砾底产卵。鱼皮含维生素B1、B12。
-
鰕虎鱼
《*辞典》:鰕虎鱼: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拼音名:XiāHǔY 别名:鲨、蛇(《尔雅》),吹沙(《临海异物志》),沙沟鱼、沙鳁、叼浪鱼(《纲目》),沙竹(《医林纂要》),光鱼、油光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体长约10余厘米;尾鳍有波状横纹7~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
乌鳢
背鳍、臀鳍基部均很长,可伸达尾鳍基部;以在水草茂盛的静水浅滩为产卵场,生殖期成熟的亲鱼成对地在水草中营产卵巢。拼音名WūLǐ别名乌棒、乌鱼、七星鱼、黑鱼、生鱼、蠡鱼、文鱼来源鳢形目鳢科乌鳢OphiocephalusargusCantor,以全鱼入药。生境分布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地广有分布。亦治肠痔下血,又能预防小儿麻疹。
-
勒鱼
《*辞典》:勒鱼:出处:《纲目》拼音名:L Y 别名:鳓(《篇海》),鲞鱼(《正字通》),鲙鱼、白鳞鱼、克鳓鱼、火鳞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原形态:体长而宽,很侧扁;背鳍短,15~生境分布: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达海南均有。性味:①《纲目》:甘,平,无毒。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
大麻哈鱼
在产卵场,雌鱼不断用尾鳍借助水流向四周□动,形成一个直径约1米长,30厘米深的圆坑,将卵产在坑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然后雌鱼反复用尾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亲鱼并徘徊于产卵场周围。大麻哈鱼是1种比较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最大重达6.5千克以上,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肉味鲜美,其卵是中国东北名贵水产品之一,营养价值很高。
-
金色小沙丁鱼
金色小沙丁鱼是鲱形目鲱科小沙丁鱼属的1种。体圆柱形,略侧扁,长129~眼中等大;脂膜发达,覆盖着眼的大半。口小,上、下颌等长,腭骨和舌上有细牙。背鳍和尾鳍淡黄色,其边缘为黑色;分布于大西洋到西太平洋东部印度群岛到日本南部,在中国分布于东海至南海沿岸。体长165毫米,即达性成熟。24.5℃时产卵。怀卵量5.3~
-
鯮鱼
《*辞典》:鯮鱼: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ZōnɡY 别名:鯼鱼(《纲目》),尖头鳡(《鱼类分类学》)。原形态:体甚长,略侧扁,腹部圆。背部深灰色,腹部及两侧下半部银白色,胸鳍淡红,背鳍、尾鳍灰色,腹鳍、臀鳍灰白,尾鳍后缘呈黑色,在侧线之上有一微黑色纵纹。生境分布:分布闽江、长江及长江的支流中。
-
文鳐鱼
《*辞典》:文鳐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W nY oY 别名:鳐(《吕氏春秋》),飞鱼(《本草拾遗》)。眼大,侧位而高。鼻孔每侧2个.10,起点约在背鳍第6鳍条下方,其后端与背鳍最末鳍条相对。尾鳍分叉,下叶长于上叶。生境分布:分布我国沿梅一带。性味:《纲目》:甘酸,无毒。②《纲目》:已狂已痔。
-
狮子鱼
鳃盖骨无棘,间鳃盖骨细条状,鳃盖膜与鳃峡相连。③细纹狮子鱼和④河北狮子鱼,胸鳍后下缘均不凹入,前者背鳍和臀鳍最后一鳍条以膜连于尾鳍上下缘中央稍后,头部和身体具多纵纹;狮子鱼多为一群冷水性和冷温性底栖海鱼类,多数栖于浅水,腹鳍愈合为一吸盘,常吸附于岩礁上;管狮子鱼的雌鱼具输卵管,卵子产在蟹壳内。
-
麻鱼骨
唇发达,下唇表面具皱纹,左、右下唇叶在前方互相连接,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无中间叶,唇后沟连续。臀鳞每侧23-27枚,行列前端到边腹鳞基部。口唇下位,口裂大。身体背部暗褐色或青灰色,背侧部具多数不规则白斑纹,背鳍和尾鳍常有褐色小斑点。甘肃、青海、四川与黄河邻近水系均有分布。归经:肾,膀胱经。
-
麻鱼胆
拼音名:MáYúD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厚唇重唇鱼的胆囊。唇发达,下唇表面具皱纹,左、右下唇叶在前方互相连接,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无中间叶,唇后沟连续。臀鳞每侧23-27枚,行列前端到边腹鳞基部。口唇下位,口裂大。身体背部暗褐色或青灰色,背侧部具多数不规则白斑纹,背鳍和尾鳍常有褐色小斑点。
-
花鱼
《*辞典》:花鱼: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āY 别名:青脖(《中国经济动物志》)。来源:为鲤科动物秉氏鲈鲤的肉。须2对,前对较后对略短,后对长与吻长约相等。臀鳍Ⅲ5,末端不达尾鳍基。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生境分布:分布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如岷江、嘉陵江、雅硥江等处。
-
海鳝
捕邱,杀死取血,或将全体焙干或煅炭备用。犁骨牙1行,细小。背鳍起点在鳃孔的前上方,后端与尾鳍相连尾鳍又与臀鳍相连。眼小而圆。体白色,由头部至尾端具绿褐色横带18-22条。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为暖水肉食性大型鱼类,生活于珊瑚礁浅海区中。性味:味辛;有毒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无名肿毒;坐骨神经痛;
-
锯鳐
尾粗大,尾鳍发达;化石见于上白垩纪至近代。锯鳐行动滞缓,常潜伏泥沙上,用吻锯掘土觅食,偶尔也上升至水面,露出背鳍。卵胎生,胎儿具大型卵黄囊,吻锯柔软,吻齿包于皮膜中。尖齿锯鳐为东海和南海次要经济鱼类、在中国产量不大。肉质鲜美,鳍可制鱼翅,皮可制革和刀鞘,肝可制鱼肝油。小齿锯鳐,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
-
黄唇鱼心
拼音名:HuánɡChúnYúXīn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黄唇鱼的心脏。内行牙细小。背鳍Ⅶ,Ⅰ-22-25,起点于胸鳍基部后上方。体灰棕带橙黄色,胸鳍基部腋下有1黑斑。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近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60m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及小鱼为食。性味:味甘;
-
黄唇鱼鳃
眼中大,上侧位。内行牙细小。颏部有2个不明显小孔。背鳍Ⅶ,Ⅰ-22-25,起点于胸鳍基部后上方。尾鳍灰黑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近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60m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及小鱼为食。性味:味甘;主肾虚腰痛;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鳃有活血调经之功能。
-
黄唇鱼鳞
拼音名:HuánɡChúnYúLín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黄唇鱼的鳞片。内行牙细小。背鳍Ⅶ,Ⅰ-22-25,起点于胸鳍基部后上方。体灰棕带橙黄色,胸鳍基部腋下有1黑斑。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近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60m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及小鱼为食。性味:味甘;
-
白鳍豚
中国特产的淡水齿鲸类动物,分布于长江中、下游。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耳孔极小,形似针眼,位于眼的后下方;背灰色或蓝灰色,腹面白色,背鳍、鳍肢背面、尾鳍均为灰色或青灰色,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尾鳍并不出水。晋代郭璞(276~通常成对活动。晚春湖水上升时,白鳍豚多游至清洁的小河中交配,3~
-
黄唇鱼肝
拼音名:HuánɡChúnYúGān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黄唇鱼的肝脏。眼中大,上侧位。内行牙细小。颏部有2个不明显小孔。背鳍Ⅶ,Ⅰ-22-25,起点于胸鳍基部后上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近海大型底层鱼类,栖息于水深50-60m海区,幼鱼栖息于沿岸及河口附近,以虾、蟹等甲壳动物及小鱼为食。性味:味甘;
-
海鳗鳔
拼音名:HǎiMánBiào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鳗科动物海鳗的鳔。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状;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稍前上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栖息于底质为江泽沙泥或岩礁的海区,一般水深50-80m。性味:味甘;补肾固精;主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虚遗精;风湿腰痛;无名肿毒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6g;
-
刺鱼类
刺鱼类为脊椎动物之一纲。头骨已充分骨化,椎骨的神经棘、血管棘虽已骨化,但椎骨尚未骨化,因此脊索不分节。尾鳍为歪尾,体表覆有方形小鳞,鳃盖状结构发达。认为是颚口类中最早期的化石种类,繁盛于志留纪中期至二叠纪前期。过去有人将之包括在板皮类中,现在被分出来多另行分类。
-
斗鱼属
斗鱼属是鲈形目斗鱼科的1属。仅前鳃盖骨无锯齿;尾鳍上下叶均延长。自吻端经眼至鳃盖有1褐条纹,其上下在眼后又各有1条;背鳍与臀鳍灰黑而有红边;圆尾头鱼,分布于辽河到珠江流域。喜栖居于小溪、河沟、池塘、稻田等缓流或静水中。雄鱼好斗,产卵期集草成巢,雄鱼口吐粘液泡沫,雌鱼产卵其中,卵浮性,受精卵在泡沫内孵化。
-
红玫瑰鱼
红玫瑰鱼的雄鱼有互相排斥的习惯,但不互相攻击,它们排斥的主要方法是:当两条雄鱼在一起,它们便会各自旋转,并增加婚姻色,以显示自己的美丽,取得雌鱼的好感。然后将经过认真挑选的亲鱼按雌雄1:1的比例放进繁殖缸里。经过追逐后,雌鱼排卵,雄鱼射精,使卵受精,受精卵比水重,沉入水底粘附在金丝草上。
-
姥鲨
姥鲨是鼠鲨目姥鲨科姥鲨属的1种。第二背鳍小,距尾基比距第一背鳍为近;栖息大洋上层,有时降入深处,有时来近海索饵,好群游,天气晴朗时,常静息水面,露出背鳍和尾鳍,或徐缓游泳,张口取食浮游生物,主要为甲壳动物,有时食中小型鱼类,有时翻身晒腹。颅骨可制明骨和胶片,肉供食用,内脏可制鱼粉;鳍可制鱼翅。
-
猫鲨
猫鲨是真鲨目猫鲨科的1属。小型鲨鱼。牙细小而多,3齿头型或多齿头型。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起点与腹鳍基底后部相对或后于腹鳍;尾鳍平直,尾椎轴不上翘,尾鳍下叶前部稍突出,后部有一缺刻。化石见于上白垩统至上新统。栖息近海浅水中,食小鱼与无脊椎动物。日本和朝鲜沿海也有分布。为冷温性,栖息在近海底层。
-
矛尾鱼
头大,口宽,牙齿锐利。颅骨具特殊的颅间关节。第二背鳍与胸鳍、腹鳍、臀鳍外形相似,呈柄状,鳍条着生在很厚的肉质鳍柄上。鳔很小,无呼吸功能,只起调节鱼体在水中比重的作用。为肉食性鱼类。总鳍鱼类的其他类群已全部在地球上绝灭,矛尾鱼是经历了漫长地质年代而残留的活化石,过去只能从化石了解它们。
-
飞鱼
两颌具细齿,有些种类犁骨、腭骨或舌上具齿;鼻孔两对,较大,紧位于眼前;鳃膜与鳃峡不相连,鳃膜条骨9~无幽门盲囊;胸鳍特别长,最长可达体长的3/4,呈翼状,一般可达或超过背鳍起点;飞鱼由于发达的肩带和胸鳍,以及尾鳍和腹鳍的辅助,能够跃出水面,滑翔可达100米以上,这种机能使飞鱼可以逃避□鳅、剑鱼等敌害的追逐。
-
噬人鲨
噬人鲨是鼠鲨目鼠鲨科噬人鲨属的1种。纺锤形,躯干粗大。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大,起点对着胸鳍里缘中部;尾椎轴上翘,尾鳍短宽,叉形。吻中长,钝尖。瞳孔竖直,无瞬膜。胸鳍、背鳍和尾鳍后部暗色。大者长达12米,普通者长6~捕食各种大型动物。广泛分布于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区,在大洋洲海域最为常见。
-
蝴蝶鱼
蝴蝶鱼是鲈形目的1科,通称蝴蝶鱼。两颌齿细长,尖锐,刚毛状或刷毛状;椎骨1014。后颞骨固连于颅骨。侧线完全或不延至尾鳍基。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暖温带海洋。行动迅速,稍受惊动即躲入珊瑚礁或岩石缝中。以浮游甲壳动物、珊瑚虫、蠕虫、软体动物和其他微小动物为食。中国产蝴蝶鱼科有14属约57种。
-
灯笼鱼
灯笼鱼是灯笼鱼目灯笼鱼亚目的1科,因体上有能发出晶莹夺目光泽的小圆形发光器、形似灯笼而得名。有30余属230多种,从北极至南极所有大洋均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温暖海域的表层及次深层;通常臀鳍比背鳍长,起点约在背鳍末端的后下方;金焰灯笼鱼,体被圆鳞,鳃盖上方有锯齿状的突起,体侧后部的发光器在脂鳍的前下方。
-
鲤
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食料,如螺蛳、蚌、蚬和昆虫的幼虫等,也食水草和丝状藻类。在东北地区,6月才开始产卵。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已培育出许多养殖品种,如红鲤、团鲤、肉鲤、呆鲤、荷包鲤、芙蓉鲤、镜鲤、丰鲤等。鲤分布于亚洲东部大陆,中国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诸流域,以及台湾、海南省到朝鲜及日本。
-
鳡
体长形,稍侧扁,腹圆;体背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深灰色,颊部及其他各鳍为黄色。成鱼在江河激流中产卵,幼鱼从江河游到附属水体中摄食、肥育,秋末以后,小鱼和成鱼又到干流河床深处越冬。性成熟多为3~鳡天然产量高,生长迅速,肉味鲜美。但孵化后不久就捕食其他鱼类,故在中国被视为养鱼业中的一大害鱼。
-
红衫鱼
概述红衫鱼体延长,倒扁,背腹缘皆钝圆,一般体长19~150克、吻钝尖,口稍倾斜,上颌前端有五颗较大的圆锥形齿,上下颌两侧皆有细小的圆锥齿.体被薄栉鳞、全体呈深红色,腹部较淡,体两侧有6条明显的黄色纵带、背鳍长;若用来煲汤,最好先煎至金黄,才配合其他材料如豆腐同煲,如此,汤水呈奶白,且分外鲜甜可口。
-
鳓鱼
鳓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鳓鱼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患有痛症,红斑性狼疮,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肾炎,痈疖疗疮等疾病之人忌食。具有养心安神、健脾益胃、滋补强壮之功效;
-
月鳢
概述月鳢形态如斑鳢。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状斑,斑周珠色或为1圈珠色亮点;月鳢使用提示每次100克月鳢的营养价值1.月鳢肉鲜美且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28.23%,占氨基酸总量的37.08%;2.月鳢肉中的钙含量相对较高,导致月鳢肌肉中的钙磷比例比鲤鱼、青鱼等几种鱼类都高。
-
鲂鱼
《*辞典》:鲂鱼: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F nɡY 别名:鳊鱼(《日用本草》),平胸鳊(《脊椎动物分类学》),法罗鱼(《黑龙江流域鱼类》)。背鳍条3,7,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小,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腹鳍仅伸至肛门,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显着的腹棱。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经。
-
鳡鱼
《*辞典》:鳡鱼:出处:《纲目》拼音名:GǎnY 别名:黄颊(《山海经》),生母鱼(《岭表录异》),鳏鱼(《太平御览》),黄颊鱼(《纲目》),竹鱼(《脊椎动物分类学》),竿鱼(《鱼类分类学》),杆条鱼(《黑龙江流域鱼类》),黄鱄(《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
狗母鱼
原形态:大头狗母鱼,体亚圆柱形,体长17-33cm。腹鳍8,内缘鳍条较外缘鳍条为长,末端几伸达肛门,尾鳍叉形。背鳍基部与腹鳍均具横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温带和热带沿海近岸及浅海海湾底层或珊瑚礁中年产卵持续地间长,春末至促夏为产卵盛期。性味:味咸;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海鳗胆
拼音名:HǎiMánDǎn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鳗科动物海鳗的胆囊。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状;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稍前上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栖息于底质为江泽沙泥或岩礁的海区,一般水深50-80m。仔稚鱼发育过程中能变态。有季节性回游,如福建、浙江沿海的海鳗于春夏北上生殖;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海鳗卵
拼音名:HǎiMánLuǎn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鳗科动物海鳗的卵。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raenesoxcinereus(Forskal)采收和储藏:捕后,剖腹,将卵取出,晒干。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状;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稍前上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栖息于底质为江泽沙泥或岩礁的海区,一般水深50-80m。秋冬南下越冬。神经衰弱;
-
海鳗头
拼音名:HǎiMánTóu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鳗科动物海鳗的头。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状;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稍前上方。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栖息于底质为江泽沙泥或岩礁的海区,一般水深50-80m。秋冬南下越冬。主妇产后头风;中风头痛;外阴溃疡久不收口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个。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敷。
-
鲚鱼
《*辞典》:鲚鱼: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J Y 别名:鮤、鱴刀(《尔雅》),,刀鱼(《说文》),望鱼(《魏武食制》),鰽鱼(《异物志》),江鲚(《本经逢原》),麻鲚(《本草求原》),子鱼(《随息居饮食谱》),凤尾鱼(《脊椎动物分类学》),毛花鱼(《中国经济动物志 淡水鱼类》)。体长约15~性味:甘,温。
-
鲦鱼
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生境分布: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心。功能主治:《纲目》:暖胃,止冷泻。
-
鱵鱼
《*辞典》:鱵鱼:出处:《纲目》拼音名:ZhēnY 别名:箴鱼(《山海经》),铜哾鱼(《临海异物志》),姜公鱼(《纲目》),针工鱼(《医林纂要》),针鱼(《动物学大辞典》),单针鱼、针扎鱼(《黄渤海伍类调查报告》)。原形态:体细长,略呈圆柱形,背腹缘微凸,尾部渐细。鳃孔宽,鳃盖膜分离,不与颊部相连。
-
大马哈鱼籽
拼音名:DàMǎHāYúZǐ来源:药材基源:为鲑科动物大麻哈鱼的卵。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ncorhynchusKeta(Walbaum)采收和储藏:秋季捕捞,剖腹取卵,晒干。鳃孔大,鳃耙19-25。背鳍3-4,9-11,起点距吻端与距尾鳍基约相等。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为生殖洄游性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中。性味:健胃功能主治:消化不良。
-
张公鱼
《*辞典》:张公鱼:出处:《陆川木草》拼音名:ZhānɡGōnɡY 别名:七星鱼(薛德焴《系统动物学》),花财鱼(《中国动物图谱 鱼类》),花鯹鱼(《陆川本草》)。在尾鳍的基部和胸鳍的上方,各有一大形黑斑。栖于淡水河中水草茂盛处,以小鱼为食生境分布:分布长江以南各地。治阴虚,四肢无力。
-
石鮅鱼
《*辞典》:石鮅鱼:出处:《本草抬遗》拼音名:Sh B Y 别名:桃花鱼(《脊椎动物分类学》),宽鳍鱲鱼(《鱼类分类学》)。原形态:体长而侧扁。背鳍Ⅱ7,起点在腹鳍前或相对。9,生殖季节雄体臀鳙第1~头部和臀鳍上都出现珠星。生境分布:黑龙江、长江及珠江流域均有分布。性味:味甘,平,有小毒。功能主治:主疮疥癣。
-
塘虱鱼
《*辞典》:塘虱鱼:出处:《本草求原》拼音名:T nɡShīY 别名:角鱼、暗钉鱼(《本草求原》),须子鲇(《脊椎动物分类学》),胡子鲶(《鱼类分类学》)。原形态:体细长,长约14厘米,后部侧扁。50,背鳍和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生境分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性味:甘,平,无毒。功能主治:补血,滋肾,调中,兴阳。
-
魿鱼
尾鳍深分叉,体上部深灰色,腹部银白,在体侧胸鳍基部之后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为黑色,聚在一起成为1个长菱形斑块。化学成份:含脂肪1.5%,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计7.9%/性味:味甘;治膀胱结热,黄疸,水鼓。3.《本草求原》:补中开胃,益气血,功近鲫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