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叶
出处:《本经》拼音名:T nɡY 别名:白桐叶(《本草经集庄》)。药理作用:熊果酸不仅在化学上与齐墩果酸相近,作用也相近,为皂甙元,可作乳化剂用于制药或食品工业,对人或动物并无毒性。用法用量:外用:以醋蒸贴、捣敷或捣汁涂。(《医林正宗》)②治无名肿毒:泡桐花或叶、醉鱼草各五钱。水煎,红糖一两冲服。
-
吊白叶
子房下位。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化湿通络。治燥咳,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疮疡疥癣。②《广西药植名录》:治皮肤干燥及发痒。③《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收敛,凉血。附方:①治癣:吊白叶、构皮各等量。(《云南思茅中草药选》)③治水火烫伤:粉桐叶绞汁涂。⑦治肺燥咳嗽:羊脆骨花三钱,水煎服。
-
灵草洗药方
处方:白茅嘴根、紫背乌柏根、三白草、索草根、白毛桃、水杨柳根、毛狗脊、穿山蜈蚣、班(木尚)根、乌枹根、乳枹根、青木香、赤葛根、铁菱角、白马骨、老茶、臭桐叶、三角枫、隔山叫、回封草、乌茶。功能主治:久新痈疽,发背疖毒。用法用量:煎水熏洗,后用敷药。摘录:《外科百效》卷上
-
泡桐叶
拼音名:PàoTónɡYè别名:桐叶、白桐叶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毛泡桐木部所含右旋芝麻素(dsesamin)对流感病毒、仙台病毒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泡桐花提取物也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泡桐叶泡沫提取物使小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明显增加,表明有祛痰作用。性味:味苦;疔疮肿毒;
-
白桐叶
概述:白桐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桐叶的别名。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煎服、捣敷或以醋蒸贴。化学成分:毛泡桐叶含桃叶珊瑚苷、泡桐苷、毛蕊花苷、熊果酸、泡桐素、右旋芝麻素、荚果蕨醇及多酚类。药理作用:叶泡沫提出物对小鼠有祛痰作用。
-
桐皮
出处:《本经》拼音名:T nɡP 别名:白桐皮(《药性论》),水桐树皮(《濒湖集简方》),桐木皮(《纲目》)。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以上两种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桐根)、木部(桐木)、叶(桐叶)、果实(泡桐果)、花(泡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④《纲目》: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
-
棕榈叶
《*辞典》:棕榈叶:出处:《现代实用中药》拼音名:ZōnɡLǘY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功能主治:《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吐血,劳伤,虚弱。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附方:治高血压,预防中风:鲜棕桐叶一两,槐花三钱。作一日量,泡汤代茶。
-
柃木属
中文名柃木属拼音名lingmushu拉丁名Eurya中国植物志50(1):70属下物种阿里山尾尖叶柃、凹脉柃、半齿柃、滨柃、薄叶柃、长毛柃、长尾窄叶柃、翅柃、川柃、川柃(原变种)、川黔尖叶柃、穿心柃、丛化柃、粗枝腺柃、大果柃、大果毛柃、大花柃、大叶川柃、大叶五室柃、单耳柃、滇四角柃、独龙柃、短柱柃、钝齿柃、钝叶柃、多脉柃
-
黄柏膏
《圣济总录》卷一○四:黄柏膏:别名:黄金膏处方:黄柏1两(去粗皮,为末),蛇蜕(微炒,细研为末)1两。水3大盏,煎取一半,入白蜜4两相和煎,令药汁尽,绞去滓,入石胆一豆许,细研和匀。上涂面后,可用胡荽酒喷也。主治:缓疽。附注:护目膏(《以普济方》卷四○四)、护眼膏(《医学入门》卷六)。主治:小儿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