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助阳散
《古今医鉴》卷七:组成:芥菜子7钱,干姜3钱。又将病人小便,攀阴茎,往上尽头处,用文炷灸7壮。《济阳纲目》卷四十八:组成:干姜1两,牡蛎1两。主治:急阴冷。用法用量:以火酒调稠,擦手上,男子用手揉外肾即愈;女子以男子手擦药急按两乳,仍揉擦热,汗出则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辅穴
辅穴即配穴。配穴与主穴对举。又称辅穴。指协助主穴或加强主穴功效并具有治疗兼证作用的穴位。例如:腰痛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肾俞、委中为主穴,配腰阳关以助阳散寒化湿,配阳陵泉舒筋,三阴交活血,太溪补肾等。
-
配穴
概述:配穴:1.辅穴;例如:腰痛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肾俞、委中为主穴,配腰阳关以助阳散寒化湿,配阳陵泉舒筋,三阴交活血,太溪补肾等。例如:脾虚型子宫下垂,可以用固摄胞宫的穴位与益气升阳的穴位同用,如维道、气海、三阴交、百会等。古代文献中还有主客原络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等。
-
黄耆理中汤
处方:黄耆2两,桂心2两,丹参4两,杏仁4两,桔梗3两,干姜3两,五味子3两,茯苓3两,甘草3两,芎3两。功能主治:上焦虚寒,短气不续,语声不出。注意: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大醋。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短气不续、语声不畅,胸中大气不足可知。故用辛温助阳散逆和荣,略入五味以收耗散之气。
-
桂枝加黄耆汤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加黄耆汤:处方:桂枝芍药甘草各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黄耆6克功能主治: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疽脉浮,有表虚症状者。须臾饮热稀粥约200毫升,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附注:桂枝加黄耆五两汤(《三因》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