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绦虫
3、体节体节由节片组成。假叶目和圆叶目绦虫的成虫形态有如下区别:假叶目头节多呈梭形,固着器官是位于头节背、腹面的吸槽;绦虫的致病绦虫成虫寄生于宿主肠道,可大量地掠夺宿主的营养,但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却是虫体固着器官吸盘和小钩以及微毛对宿主肠道的机械刺激和损伤,以及虫体释出的代谢产物的刺激。
-
龙常草
出处:始载于《名医别录》。分枝直立与主轴贴生,基部者多孪生,主枝长达7cm,通常不再分枝,各具27-个小穗;小穗含2-3朵小花,长4.5-7mm,小穗轴节间被微毛,长约1.8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和草地。性味:味咸;郭璞云:纤细似龙须,可为席,蜀中出者好。3.《新华本草纲要》:具清热解毒之功能。
-
豹药藤
3.毒性本品总甙和西藏牛皮消总甙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96.2(427.3-576.1)mg/kg和327.7(275.0-390.5)则ng/kg,对雄大鼠分别为349.0(270.0-451.7)mg/kg和289.5(225.9-290.9)mg/kg,对雌大鼠分别为265.2(201.0-362.3)mg/kg和241.0(195.2-297.4)mg/kg。性味:有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
-
筀笋
原形态:筀竹(《唐本草》),又名:桂竹(《本草图经》)。叶片披针形,长8~花枝具叶,小穗丛长约5厘米,着生枝端;佛焰苞椭圆形,长约2厘米,外面具毛,边缘生微毛,先端具1枚针形而长约1厘米之缩小叶;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或平原。化学成份:含戊聚糖、木质素、半纤维素、鼠李糖、甘露糖、半乳糖及大量阿拉伯糖。
-
清沙草
拼音名:QīnɡShā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疏花马蓝的全草。叶片大者椭圆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15cm,先端长尖,基部近圆形至楔状,叶片小者卵形,长达3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大小叶均有锯齿。花冠淡紫色,长约3.5cm,外被微毛,内面有两行短柔毛,冠檐5裂,裂片近相等或略成二唇形;杀虫止痒。
-
紫竹根
3毫米之叶柄,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微带白色,具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缘有小锯齿或一边平滑。治风湿痹痛,经闭,症瘕,狂犬咬伤。或被咬衔衣,感触毒气,知觉畏风畏锣声:真纹党、红柴胡、甘草、羌活、独活、前胡、生姜、茯苓各三钱,枳壳(炒)、抚芎、桔梗各二钱,生地榆一两,紫竹根一大握,用水浓煎温服。
-
大阳关
拼音名:DàYánɡGuān别名:棠菊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广西斑鸠菊的根、叶。花托稍凸起,径4-5mm,具蜂窝状小孔;瘦果圆柱形,长7-9mm,具7条不明显纵肋,无毛或上部被疏微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770m的石山疏林,或岩石上、山坡灌丛中。性味:味苦;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小儿惊风;
-
大种半边莲
性味:辛,平,有小毒。《中华本草》·大种半边莲:拼音名:DàZhǒnɡBànBiānLián别名:大半边莲、野靛、穿耳草、偏杆草、江南大将军、白苋菜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江南山梗菜的根或全草。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可达17cm,宽达7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边缘具不规则的重锯齿或波状而具细齿。
-
箬蒂
节间长约25cm,最长可达32cm,。叶舌高1-4mm,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6cm,宽4-10.8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伏贴短柔毛;花序分校与主轴均密生微毛,小穗紫色或暗绿色,有5-9/小花,长2-4cm;各家论述:《本经逢原》:煎汤治胃热呃逆,其性较柿蒂稍平。
-
箬叶
背部有伏贴微毛;叶舌高1-4mm,截形,叶片在成长植株上稍下弯,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6cm,宽4-10.8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绿色,密被伏贴短柔毛;小横脉明显,形成方格状,叶缘生有细锯齿。(《圣济总录》二灰散)③治服毒下血,久远不瘥者:茶篰箬叶烧成黑灰,研罗极细,入麝香少许,空心糯米次调下。
-
水杨梅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杨梅:拼音名:ShuǐYánɡMéi别名:水石榴、小叶团花、白消木、鱼串鳃来源:为茜草科水杨梅属植物水杨梅AdinarubellaHance,以根、茎皮、叶、花及果实入药。蒴果长卵状楔形,长约3毫米,室间开裂。治风火牙痛,痢疾,皮肤湿疹。附方:①治菌痢,肠炎:㈠水杨梅全草一两,水煎,当茶饮。
-
山桂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桂花:拼音名:ShānGu Huā别名:木本远志、木本瓜子金来源:远志科山桂花PolygalawattersiiHance.,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湖北、湖南、四川、广西。侧脉9-11对。萼片分离,或基部稍合生,膜质,卵状披针形,有微毛或无毛,长1-3mm;性味:微甘涩;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活血解毒。治跌打损伤。
-
芭茅
原形态:芭茅多年生草本。分枝的腋间有微毛,通常细弱;小穗柄无毛,先端膨大,短柄长约1-1.5mm,长柄长约2.5-3mm;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透明膜质,稍短于颖,边缘有小纤毛,先端钝圆,无芒,第2外稃有疏松扭转而膝曲的芒,芒长(5-)7-11mm,其内稃微小而不存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及河边。性味:甘;
-
醉针茅
拼音名:ZuìZhēnMáo别名:药老、药草、米米蒿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醉马草的全革。秆直立,少数丛生,平滑,高60-100cm,径2.5-3.5mm,通常具3-4节,节上具贴生微毛,基部具鳞芽。颖果圆柱形,长约3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生长于海拔1700-4000m的高山草原、山坡、田边、路旁和河滩。平功能主治:消肿;
-
醉针茅根
拼音名:ZuìZhēnMáo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醉马草的根。秆直立,少数丛生,平滑,高60-100cm,径2.5-3.5mm,通常具3-4节,节上具贴生微毛,基部具鳞芽。颖果圆柱形,长约3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生长于海拔1700-4000m的高山草原、山坡、田边、路旁和河滩。性味:苦;平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疮疡肿毒;
-
芭茅果
拼音名:BāMáoGuǒ别名:牛草果、苦芦骨。小穗柄无毛,先端膨大,短柄长约1-1.5mm,长柄长约2.5-3mm;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透明膜质,稍短于颖,边缘有小纤毛,先端钝圆,无芒,第2外稃有疏松扭转而膝曲的芒,芒长(5-)7-11mm,其内稃微小而不存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及河边。性味:辛;行气调经。
-
细枝柃
拼音名:XìZhīLí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细枝柃的茎、叶。顶芽披针形,密生微毛和黄褐色短柔毛;叶互生,薄革质;花单性,雌雄异株,花1-3朵腋生,花梗长1-1.5mm;小苞片2,卵圆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中。性味:微辛;平功能主治:祛风通络;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
藤杜仲
《*辞典》:藤杜仲: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T nɡD Zh nɡ别名:土杜仲(《广西中兽医药植》),红杜仲(《广西药植名录》)。原形态:①杜仲藤,又名:结衣藤、九牛藤、白皮胶藤、小白皮藤、假杜仲。小枝嫩时被微毛。3.5厘米,基部近圆形,先端钝尖或短渐尖,全缘,略内卷,两面均被淡锈色柔毛,侧脉每边多至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