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皮
出处:《本经》拼音名:T nɡP 别名:白桐皮(《药性论》),水桐树皮(《濒湖集简方》),桐木皮(《纲目》)。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以上两种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桐根)、木部(桐木)、叶(桐叶)、果实(泡桐果)、花(泡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④《纲目》: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
-
泡桐树皮
2.毛泡桐:树皮含洋丁香酚甙(acteoside),松柏甙(coniferin),丁香甙(syringin),梓醇(catalpol)。毛泡桐木部所含右旋芝麻素(dsesamin)对流感病毒、仙台病毒和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泡桐叶泡沫提取物使小鼠呼吸道酚红排出量明显增加,表明有祛痰作用。白桐,与岗桐无异,惟有花、子尔,花二月舒,黄紫色,《礼》云:桐,始华者也。
-
水桐树皮
概述:水桐树皮为中药名,出自《濒湖集简方》,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桐皮的别名。别名:白桐皮、桐木皮、水桐树皮。性味:苦,寒。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清热解毒。1.治风湿痹痛,热病烦躁,淋病,痔血,崩漏,带下。2.治痈肿、丹毒;跌打损伤:研末,醋炒,热敷患部。泡桐树皮含洋丁香酚苷、丁香苷、梓醇等。
-
白桐皮
概述:白桐皮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桐皮的别名。别名:白桐皮、桐木皮、水桐树皮。性味:苦,寒。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清热解毒。1.治风湿痹痛,热病烦躁,淋病,痔血,崩漏,带下。2.治痈肿、丹毒;跌打损伤:研末,醋炒,热敷患部。泡桐树皮含洋丁香酚苷、丁香苷、梓醇等。
-
倍力丸
功能主治腰痛。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盐汤送下。《普济方》卷二二一引《圣惠》处方补骨脂2两(炒),桂心2两,缩砂1两(去皮),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木香2两,安息香2两(以酒熬成膏),鹿角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制法上为末,炼蜜并安息香膏相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
桐根
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T nɡGēn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嫩根或根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桐皮条。功能主治:①《重庆草药》:除风湿,清肠胃热毒,用于风湿脚痛,肠风下血,痔疮。外用:煎汁热敷。附方:①治风湿脚痛:泡桐根四两,豨莶草四两。(《河南中草药手册》)③治筋骨疼痛:泡桐树根皮一两。
-
三龙散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名:三龙散组成:乌龙尾(屋上悬尘)、赤龙须(棕桐皮烧灰存性)、黄龙肝(大灶下中心土)各等分。主治:妇人赤白带下。用法用量: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补中养胃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蜜炙)1钱,当归头1钱,侧柏叶(炒)1钱,生地黄1钱,炙甘草5分,茯苓8分,川芎8分,苏叶8分。功能主治:崩漏不止,气血皆虚。血晕,加荆芥、泽兰叶各8分;崩中日久,白带不止,加龙骨、牡蛎粉各1钱;血得热则崩不止,唇干咽燥,大小便闭结,加黄连、黄芩、山栀(俱酒炒)各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