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瓠子
《*辞典》:瓠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 Zǐ别名:甘瓠(《诗经》),甜瓠(《千金 食治》),净街棰(《清异录》),龙蜜瓜、天瓜(《滇南本草)),长瓠(《纲目》),扁蒲(《群芳谱》)。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圆形至肾状卵圆形,长10~或烧存性研末。注意:《千金 食治》:扁鹊云,患脚气虚胀者,不得食之。
-
瓠瓜
500克瓠瓜的营养价值瓠瓜和葫芦瓜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均有一定的作用,但与其他蔬菜相比,其营养价值较低。不过它们都含有一种干拢素的诱生剂,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拢素,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发挥抗病毒和肿瘤和作用。入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消肿,止渴除烦,通淋散结的功效;
-
瓠子汤
处方:羊肉1脚子(卸成事件),草果5个。功能主治:利水道。用法用量:上件同熬成汤,滤净,用瓠子6个,去瓤皮,切掠,熟羊肉切片,生姜汁半合,白面2两,作面丝同炒,葱、盐、醋调和。摘录:《饮膳正要》卷一
-
瓠子子
《*辞典》:瓠子子: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 ZǐZǐ来源:葫芦科植物瓠子的种子。油中含饱和脂肪酸22.7%、油酸18.7%、亚油酸58.6%。功能主治:《滇南本草》:煎汤,治哑瘴;治棒疮跌打,搽之;与生姜同撮,治咽喉肿疼。
-
杜蘅散
功能主治:续筋骨。摘录:《圣惠》卷六十八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惠》卷五十六:组成:杜蘅1两,豉1两,人参半两许,瓠子2-7枚,松萝6铢,赤小豆2-7枚。主治:尸注鬼注。尸注,及恶气中人,令人心胸满闷,神思昏迷。用法用量:平旦温服方寸匕。制备方法:上为散。
-
天瓜
概述:天瓜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之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性味:甘,寒。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药理作用:果实含葫芦苦素D,可致人呕吐腹泻。
-
甘瓠
概述:甘瓠为中药名,出自《诗经》,即《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的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功能主治:利水退肿,消热止渴。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药理作用:可致人呕吐腹泻。
-
地蒲壳
概述:地蒲壳为中药名,出自《苏州本产药材》,即《药材资料汇编》记载的蒲种壳的别名。别名:地蒲壳、扁蒲壳。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ida(Thunb.)Hara老熟的干燥果皮。性味:苦,寒。功能主治:功在利水消肿。主治水肿胀满,小便不通。用法用量:煎服:9~
-
黄疸散
《外台》卷四引《范汪方》:黄疸散:处方: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黄)。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黄疸。摘录:《外台》卷四引《范汪方》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见《外台》卷四引《古今录验》:方名:黄疸散组成:芫花、椒目各等分。主治: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制备方法:烧末。
-
葫芦
葫芦瓜,又名葫芦、蒲瓜、夜开花和大葫芦等,属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瓠瓜的变种,茎蔓生,叶心脏形,互生,夏秋开白花,果实的形状因种类而异,具体的说又分为瓠子、葫芦、匏瓜(瓢葫芦)和扁葫芦几种。从瓠瓜中能分离出两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到降糖的效果。鉴别本品粉末淡黄棕色。
-
葫芦属
中文名葫芦属拼音名hulushu拉丁名Lagenaria中国植物志73(1):216描述LagenariaSer.葫芦属,葫芦科,6种,产热带地区,我国有葫芦L.siceraria(Molina)Standl.1种,各地常见栽培。叶心状卵形,柄顶有腺体2;花白色,单性同株,单生,易萎;雄蕊3,花药合生;属下物种葫芦、葫芦、葫芦(原变种)、瓠瓜、瓠子、小葫芦
-
长瓠
概述:长瓠(hù户)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即《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的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性味:甘,寒。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化学成分:果实含葫芦苦素D,可致人呕吐腹泻。
-
龙蜜瓜
概述:龙蜜瓜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为《新修本草》记载的瓠(hù户)子之别名。别名:甘瓠、龙蜜瓜、天瓜、长瓠。来源及产地:葫芦科植物瓠子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da(Thunb.)Hara的果实。功能主治:利水退肿,消热止渴。主治水肿腹胀,消渴,口、鼻生疮。药理作用:可致人呕吐腹泻。
-
蒲种壳
《*辞典》:蒲种壳:出处:《药材资料汇编》拼音名:P ZhǒnɡK 别名:地蒲壳、扁蒲壳(《苏州本产药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瓠子老熟的干燥果皮。立秋至白露间,采取老热果实,剖开除去种子,晒干。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性味:①《苏州本产药材》:淡。②《药材资料汇编》:治面目四肢浮肿,大水(腹)胀满,小便不通。
-
大神验木通散
别名:木通汤处方:木通1两半(锉),泽泻3分,苦瓠子1两半,猪苓1两(去黑皮),汉防己3分,海蛤1两(细研)。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水肿,遍身肿满。用法用量:木通汤(《圣济总录》卷八十)。摘录:《圣惠》卷五十四
-
桃奴丸
方出《圣惠》卷四十八,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一:方名:桃奴丸组成:桃奴3两。主治:伏梁气,在心下结聚不散。《幼幼新书》卷三十一引茅先生方:方名:桃奴丸组成:桃奴2-7个,桃胶2钱,乳香(别研)2钱,苦瓠子2-7个,山柏荔子2-7个。主治:小儿心气虚,有热,恍惚不常,言语错乱,尸疰客忤,魇梦不祥,惊痫。